close

這篇文章主要討論了哲學的幾個重要問題,包括辯證哲學的本質、人生的目的、中國問題的複雜性、以及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在這篇文章中,作者以對話的形式回答了四個具體的哲學問題。以下是文章的價值和結論的簡要介紹:

辯證哲學中真理的相對性與絕對性 文章首先探討了辯證哲學中的“沒有永恆的、絕對的、神聖的真理”的觀點。作者強調,辯證哲學並非全然否定一切真理的價值,而是認為真理具有相對與絕對的統一性。在人類不斷的實踐與歷史發展中,我們對真理的認識形式可能是相對的,但其內容具有絕對性。這揭示了人類對世界的理解是一個逐步深化的過程,而非一成不變的。

人生的目的與意義 第二個問題討論了“人生為什麼”的問題。作者認為,人生的目的因時代、社會、階級的不同而有所差異,沒有一個全人類共同的固定目標。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身份與所處的環境來確定自己的任務。例如,在中國的特殊歷史背景下,民族解放與自由成為了那個時代的重要使命。這樣的思考方式教導我們,要在現實中尋找人生的價值,而不是追求抽象的空洞理想。

對中國問題的分析 第三個問題涉及中國在半殖民地狀態下的複雜歷史背景,作者批評了簡單的“力量均衡”解釋,指出中國之所以保持獨立形式,是由於帝國主義者希望通過各種特權來獲取經濟利益,而不想直接進行武力獨佔。這反映出社會問題往往是多重矛盾的綜合體,無法僅僅用均衡的概念來解釋。

社會內部矛盾的存在 最後,作者探討了社會內部矛盾的問題,指出即使在未來,生產力和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依然存在。雖然未來社會可能消除人與人之間敵對的矛盾,但社會仍會因內部矛盾的存在而不斷發展和變化。因此,矛盾並非完全消失,而是轉變為不同的形式,這是新唯物論的核心觀點。

文章的價值與實踐 這篇文章的價值在於它深入淺出地闡釋了辯證哲學、人生意義、社會矛盾等深刻的哲學命題。作者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強調了我們應該從現實出發,以辯證的方式看待問題,並且在人生中尋求符合自己實際環境和身份的目標。

實踐方面,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應用文章的結論:

用辯證思維看待問題:在日常生活中遇到問題時,不妨用辯證的方法來思考,認識到事物的相對性與絕對性,承認矛盾的存在並尋找解決之道。
確立現實可行的人生目標:根據自己的環境和社會地位來確立人生目標,而不是追求過於抽象和脫離實際的理想。
認識社會的多重矛盾:在理解社會現象時,要認識到背後可能存在的多重矛盾,避免用簡單的因果關係去解釋複雜的社會現象。
希望這些觀點能啟發讀者在生活中更好地運用哲學智慧,面對各種挑戰和抉擇。

 

哲學問題四則 —— 答陳文紈、張淒咽等
(一) 辯證哲學中的真理問題
在《費爾巴哈論》中有一句話:“在辯證哲學中沒有永恆的、絕對的、神聖的真理。”這句話是否也能作為絕對真理呢?如果辯證哲學本身不容許永恆真理,那麼這句話本身也無法是永恆的。

答:
要理解這問題,首先要掌握辯證哲學的核心觀點:辯證哲學承認世界的一切事物都處於不斷變化中,但它也不主張所有真理都是暫時和相對的,那將陷入相對主義。辯證哲學強調對立的統一,即相對與絕對的真理彼此滲透、互為依存。

在人類認識的層面,每個時代的真理反映了當時的客觀現實,因此具有某種絕對性。但由於認識是隨著歷史實踐不斷進步的,因此真理的形式又是相對的。辯證哲學的觀點在當前是絕對的,但這不代表它已達到最終的絕對性,未來隨著新的認知和實踐,它仍然會進一步發展。

(二) 人生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有人問:“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若人生只是為了吃飯,而吃飯又是為了活著,這樣的人生未免顯得無聊。

答:
這個問題太過空泛,因為人生的目標會隨著時代、社會背景及個人處境的不同而變化。例如,店老闆的答案可能是多賺錢、享受生活;讀書人可能認為人生是為了光宗耀祖;而牧師則會說人生是為了贖罪。因此,試圖為全人類設立一個共同目標是不現實的。

真正要思考的是:「我們自己在這世界上的任務是什麼?」要理解我們的任務,必須先了解我們所處的地位與現實環境。例如,對於中國而言,我們處於半殖民地的狀態,又面臨民族危機,因此我們的首要任務是爭取民族的自由與解放。這便是我們此時此刻的“為什麼”。

(三) 中國為何未被帝國主義瓜分?
有觀點認為,中國之所以未成為某一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是因為列強之間的力量保持均衡;同理,北京政府之所以存在,也是因為軍閥之間的勢力均衡。這樣的解釋合理嗎?

答:
中國的問題十分複雜,不是單靠「力量均衡」就能解釋清楚。即便列強之間存在勢力均衡,他們也完全可以瓜分中國,為何還要讓中國保持名義上的獨立呢?事實上,許多國家即使成為了某帝國的保護國,也依然保有形式上的獨立。這說明均衡理論並不足以解釋問題的本質。

要理解這些現象,我們應該從內部矛盾的角度來分析。帝國主義在中國保有各種經濟特權,通過這些特權獲得利益。如果採取武力獨佔的方式,反而會阻礙其長期利益。因此,過去的帝國主義利用經濟滲透來解決矛盾,但隨著經濟危機的深化,武力干涉成為不得已的選擇。至於北京政府的存亡,也並非因為均衡,而是由於內部矛盾的累積和反覆的政變所致。

(四) 矛盾消失後,社會還會發展嗎?
有一本哲學書指出:“機械論者認為社會的發展完全由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所決定;而新唯物論則認為社會的內部矛盾是發展的關鍵。”那麼,假設未來社會內部的矛盾完全消失,社會是否就不會再發展了呢?

答:
根據新唯物論的觀點,一切事物都包含內部矛盾,因此即使在未來的社會,也無法完全消除所有內部矛盾。未來社會能夠解決的,是人與人之間敵對形態的矛盾,而非消滅所有矛盾。即使消除了敵對關係,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之間的矛盾依然會存在,只是形式會有所改變。

因此,未來的社會發展依然會依賴內部矛盾的推動。理解這一點後,就能明白,即使社會變得更加和諧,也不代表運動和發展會停止。

這四則問題,從辯證哲學的真理觀、人生意義的探索、中國的歷史問題到未來社會的矛盾分析,展現了哲學在解釋現實和未來問題中的重要性。我們應該以辯證思維來看待各種矛盾與變化,並根據實踐不斷更新我們的認知與行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CHUNGW 的頭像
    HCHUNGW

    HCHUNGW的部落格

    HCHUNG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