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價值和結論:
這篇文章的核心價值在於堅決捍衛新唯物主義哲學(特別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正確理解和應用。針對王一知等人的批評,作者逐一回應,澄清了對《哲學講話》一書的誤解和曲解。
主要結論如下:
關於哲學分類和內容安排: 作者強調了哲學中本體論、宇宙論和世界觀之間的關係,指出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基本問題屬於本體論範疇,合理地安排在《哲學講話》中。
對機械唯物主義的批判: 機械唯物主義將物質視為靜止的、無自我運動的,需要外力推動,這種觀點容易滑向唯心主義。作者強調物質的自我運動性,反對機械唯物主義的局限。
關於反映論和認識論: 反映論在新哲學中是認識論的總稱,包括了認識的起源、可能性和本質。作者反駁了將反映論局限於認識本質的觀點,強調了實踐在認識中的基礎作用。
偶然性和必然性的辯證關係: 作者指出,機械唯物主義混淆了偶然性和必然性,否認了偶然性的客觀存在;而唯心主義則將兩者完全分開。正確的辯證唯物主義應承認兩者的客觀性和辯證統一。
實踐的作用: 實踐是主觀與客觀接觸並統一的橋梁,通過實踐,人們能夠認識和改造世界。
如何實踐:
深入學習辯證唯物主義哲學: 理解哲學基本概念的正確含義,如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等,避免機械地套用舊的哲學分類,掌握新哲學的最新成果。
批判性思維: 在學習和應用哲學時,應保持批判性思維,勇於質疑和分析不同觀點,避免盲目接受權威或教條主義。
實踐結合理論: 將哲學理論應用於實際生活和工作中,通過實踐檢驗和深化對哲學概念的理解。例如,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運用辯證思維方法,考慮事物的矛盾和發展變化。
反對機械論和形而上學思維: 在認識和處理問題時,避免靜止、片面的觀點,承認事物的複雜性和多樣性,運用辯證法看待偶然性和必然性、原因和結果等關係。
與時俱進,更新知識: 關注哲學發展的最新動態,學習和吸收新的理論成果,避免被過時的思想束縛。
通過以上方法,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辯證唯物主義哲學,提高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
《哲學講話》反批評
——答何禮容、孫伯成、吳珊諸君
這篇反批評本來不打算寫,因為王一知在《研究與批判》中的批評態度完全是市侩的,對這樣的人談理論毫無意義。但我們也聲明,如果讀者希望我們做出反應,我們會照做,因為這可能有助於澄清某些疑問。接到何君來信後,我們又收到孫、吳兩君的信,表達了同樣的要求,因此我們現在逐一解釋。
王一知的文章分為“總的方面”和“理論方面”兩部分。
總的方面
首先,王一知指責《哲學講話》的作者缺乏哲學的一般知識。他提到:“在第二章本體論中,《兩大類的世界觀》一節,顯然是宇宙論的內容。”這種說法毫無根據。所謂“兩大類的世界觀”是指唯物論和唯心論,一切哲學都可以劃分為這兩大類。唯物論和唯心論討論的是存在與意識、主觀與客觀的問題,這不是本體論是什麼?宇宙論探討宇宙的起源和發展,但在“兩大類的世界觀”中,並未涉及此類問題。將其歸入宇宙論,恰恰顯示出對基本哲學知識的誤解。
其次,王一知批評作者將“本體論”標註為“或世界觀”,認為作者混淆了兩者的區別。的確,本體論並不等同於世界觀,但在唯物論中,本體論是世界觀的基礎。唯物論的世界觀包括了認識論和方法論,因此將“世界觀”標註在本體論下,是基於此基礎意義的考慮。
理論方面
在理論方面,王一知的批評多是咬文嚼字,並未理解《哲學講話》每一章節的整體含義。
假的唯物論:將物質視為靜止、無生命的,需要外部力量推動,這是“假的唯物論”。它雖然承認物質的存在,但因為否認了物質的自動運動性,最終會走向唯心主義。王一知認為這是混淆了唯物論和唯心論的區別,但事實恰恰相反。我們必須區分真正的唯物論和“假的”唯物論,後者有可能滑向唯心主義。
機械唯物論的問題:機械唯物論承認物質存在,但將其視為靜止的,最後必須訴諸精神的外力來解釋運動,因此無法保持真正的唯物論立場。法國唯物論者如伏爾泰、牛頓等,雖然屬於唯物論時代,但最終也與神靈妥協,走向了唯心主義。
“萬物有生論”與“萬物有靈論”:王一知批評《哲學講話》使用“萬物有生論”而非“萬物有靈論”。但這只是一個字眼問題,並不影響其內容的準確性。
反映論與認識論:王一知認為反映論僅僅是認識的本質,而無法涵蓋認識的起源和可能性問題。但實際上,反映論是新哲學中認識論的總稱,它涵蓋了認識的起源、本質及其可能性。
經驗論與反映論的區別:反映論主張認識來源於外界的反映,是徹底的唯物論起源論,而經驗論則僅僅強調經驗和感覺,且不一定來自外界事物,因此並非徹底的唯物論。
經驗論與理性論的“綜合”:王一知認為經驗論和理性論的綜合不是反映論,這種觀點與新唯物論的立場不符。新唯物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通過實踐,人們能夠反映外界事物。
實踐與主觀、客觀的統一:實踐使主觀和客觀接觸並統一。王一知的批評表明他未能理解這一點,實踐不僅僅是“使用”或“改變”客觀,而是密切地接觸客觀,並通過這一接觸來理解世界。
此外,王一知還提到的一些觀點表明他未能擺脫已被推翻的布哈林機械論的影響。例如,將所有有原因的事物都視為必然,否定偶然的客觀性,這樣的觀點與宿命論相近;他也沒有理解機械論和觀念論對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不同處理方式。
總結
這篇反批評旨在捍衛新唯物主義哲學的正確性,對王一知等人的批評逐一進行了駁斥,強調了辯證唯物主義的核心觀點——物質的變動性、實踐的基礎作用以及偶然與必然的辯證統一。這些都是新唯物主義的基石,必須避免機械論和形而上學的誤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