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卓別林和希特勒的分別 -感性和理性的矛盾
感性的認識
我們的感覺器官,就好像照相機一樣,它從周圍攝取種種色色的影 像,使我們能夠認識周圍的事物。假使卓別林先生走到我們前面,眼睛就會告訴我們:這位先生的嘴上有著小小的鬍子,頭上戴著頂破禮帽, 褲子鞋子都是大得一塌糊塗,手上捏著一根竹鞭當作「司的克」,走路的姿勢也不大平穩。 ………………眼睛裡所感得到的這一切,和照片上的卓別林 是一樣的。總之,照片上所能攝的,都是事物的表面形象,感覺上所能感覺到的,也只是事物的表面的形象,一撮鬍子,一頂破帽,一根竹鞭…………… …都是卓別林先生的各部分,都是他表面的特徵,所以照片上能照出來,眼睛的感覺也能感到。這種感官所攝取的表面影像,我們叫 作「感性的東西」,由感覺器官所得到的認識,叫作「感性的認識」。
我們曾經說過,人類認識事物,並不完全和照相機一樣。現在所講的「感性的認識」,仍然是拿照片來比,這與我們的話沒有衝突嗎?不 錯,如果單單講「感性的認識」,那結果總是要與我們的話有衝突的。 因為「感性的認識」本來只能做到照相的地步,它本來只能和照相機一 樣,攝取一些表面的形象而已。如果我們僅僅有感性的認識,那我們永遠 遠只是在照相,只能看見零零碎碎的一些現象,如鬍子、破帽、竹鞭, 等等。 /
和照相不同的認識作用
單單認識一些鬍子破帽之類的東西,是不夠的。換句話說,單單 感性的認識,是不夠的。我們說,人類的認識並不完全和照相機一樣, 就因為它不僅只是感性的認識。除了感性的認識以外人類還有更高明的認識能力,有了這種能力的幫助,人類不但能夠認識事物的表面現象, 還能夠認識到更深刻的根本的特性不但能攝取零碎的鬍子、鞭子,也能夠整個認識卓別林先生。 ………………空話少說,我們還是拿卓別林先生來具 體地講一講。已經說過,照片上印著的卓別林先生只是一個留著小鬍子的人,照片上除了他那一副襤褸的形像以外,不再告訴我們什麼, 但我們如果再問一問自己的認識,就知道,我們不但能看見這一副形狀上的種種表面特徵,並且還能了解這位先生是一個滑稽大王。 「滑稽大 王」,這名詞我們可不要隨便忽略了!
這名詞可不比鬍子之類只代表著零零碎碎的各部分,它是代表了卓別林這一整個的人,它所反映的並不是表面的門檻形象,而是卓別林這個人的根本的特性。這一種整個的特性,是不是照相可以攝取呢?不是 的!是不是感性的認識可以認識到呢?不是的!
如果單單依靠感性的認識,那我們只能看見鬍子之類的特徵,這胡 子,和德國法西斯的首領希特勒的鬍子完全沒有兩樣,我們將要覺得卓 別林和希特勒沒有什麼分別。這就是感性的認識騙了我們,這就是照相 騙了我們。但是只要我們不是小孩子,只要我們有點學識,我們就不會被照相所騙,因為我們不單單靠感性的東西來認識,我們始終能了解, 卓別林是滑稽大王而希特勒是一個獨裁統治者。
提到滑稽大王這名詞,還有一點秘密,更足以證明它不是感性的認 識可以達到的。我們現在只說卓別林是滑稽大王,但看過外國電影的 人,都知道滑稽大王不僅僅有卓別林一個人。羅克也是滑稽大王,勞「萊、哈台也是滑稽大王,裴司開登也還是滑稽大王,所以,滑稽大王這名詞不單只是代表著卓別林的特性,並且連羅克、勞萊、哈台、裴司開登也包括在內。的共通的特性。
克、勞萊、哈台等幾這位先生是多麼不同。把這幾位先生的照片陳列起 來,我們就看見卓別林是一個忠實矮小的小流氓,羅克戴著眼鏡,倒有 點像青年的紳士,勞萊、哈台等也有他們不同的形象。感性的認識使我 們知道的,就是這些表面上的各不相同的特徵。但我們的認識,並不單 單靠這些感性的東西,我們始終仍能了解,在表面上,這幾個人雖有那 麼多的不同,但他們總之是一流人:滑稽大王。所以當我們說這幾個人 都是滑稽大王的時候,我們是把他們表面上各種不同的地方撇開了,單 單提出他們根本特性上相同的地方來說。
理性的認識
在感性的認識中我們只看見各人的差別,現在卻看見了各人的同 一。在感性的認識中,我們覺得各人都是互相分離的,現在卻看見了各 人互相間的關聯。這種統一,這種關聯,都不是感覺器官可以直接看得 到的,但是我們能了解它,我們能用我們的理解力去了解它。用理解力 去了解,這一種認識,我們叫作「理性的認識」。
感性和理性的矛盾
現在我們知道人類的認識能力是有「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認 識」的分別了。感性的認識就好像照相一樣,從周圍攝取形形色色的影 像。理性的認識卻更進一步,把那感性的認識所看不見的東西也抽將 出來,抽出了普遍的和整個的東西,這叫作抽象。值得注意的是,理 性的認識就好像是一個專門愛搗蛋的潑皮鬼,總是要和感性的認識開玩 笑。感性的認識覺得卓別林有小鬍子,希特勒也有小鬍子,兩個人是一 樣的,理性的認識卻偏偏要說卓別林和希特勒是完全不同的兩種人。感 性的認知指出羅克不像卓別林,而勞萊、哈台又與羅克、卓別林大不相 同。但理性的認識卻說他們大家都是一樣的人,都可以給他們加上滑稽大王的稱號,感性中覺得是同一的,理性中偏偏看出了差別,感性中覺得有差別的,理性中偏偏看出了同一。在差別中看見同一,在同一中又 看見差別,這在人類的認識中,就成了一個矛盾,這使我們的認識自相 矛盾。這種矛盾,也就是「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認識」的矛盾。
現在我們又看見,在人類的認識裡,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認識竟大家抬起槓來了。 「感性」先生說是這樣,「理性」先生偏要說那樣,然而,誰說的話靠得住一點呢?為要排解這一個糾紛,古來的許許多多的 哲學家就費了不少的腦汁,寫了不少的著作。然而可惜這多少哲學家, 雖有著非常聰明的頭腦,然而因為態度不好,常常只是偏袒著一方,因此鬧了兩千多年,一直到離現在八九十年以前,還沒有一個哲學家真正排解得了這一段糾紛。
經驗派哲學上,偏袒感性的認識
我們試大概地說一說:這許多哲學家中,有的是偏袒著感性先生的,有的是偏袒著理性先生的。偏袒感性先生的哲學家,就相信感性的認識,以為照片式的認識是最靠得住。這一流的哲學家,在哲學史上總 稱為經驗派的哲學家,或稱為經驗論者。為什麼叫作經驗派呢?因為他 們相信經驗是一切認識的真正來源,而這所謂的經驗,就是指感覺上的 影像,或感性的認識。我們中國現在也有位葉青先生,就是自稱作經驗 派的哲學家的。但這些經驗論者,因為偏袒著感性的緣故,結果是把理 性打到冷宮裡去。例如對於卓別林,他們只相信他的小鬍子,如果有人說:「卓別林是滑稽大家」,經驗論者便要蹙起眉頭來:「說是這樣說,可不一定真的有吧?我們雖然說滑稽大家,但滑稽大家這東西根本看不見。凡是感性所感覺不到的東 西,經驗論者總以為是一種虛構,他們對於理性的認識是多少總有點懷 疑的。
理性論者,偏袒理性
其次,當然還有一派哲學家是偏袒理性的。這一些哲學家,又是太 相信理性的認識,而以為感性的認識是混亂不清的幻影。這就是理性派 的哲學家,或稱為理性論者。理性論者認為理性是認識的真正的來源, 認為理性的認識是真正的認識。如果再拿卓別林的話來說。他們就認 為,滑稽大王這名詞才能代表真正的卓別林。那小鬍子,那一切鞋、 帽、鞭、袴都是不重要的形象。
这经验派的哲学家和理性派的哲学家,他们所袒护的东西是互相反 对的,因此他们的意见也是互相冲突的。他们不但没有给理性的认识和 感性的认识排解了纠纷,反而倒使自己互相间对垒起来,经验派的大本 营是英国,理性派的大本营是欧洲大陆(德、法、荷兰等国),两个大 营垒,在哲学史上,对立了很久,抬了好久的大杠子。他们为什么要这 样呢?原因是在他们眼中,感性的认识和理性的认识是绝对势不两立的 两只老虎。他们以为,这两只老虎碰在一起的时候,一定不是你死,就 是我活,决没有两只同时活着的道理。因此,他们以为排解纠纷,只有 一个办法,就是救活了一只,杀死了另一只,只让一只活着,于是就没 有争斗,没有矛盾,没有抬杠,这样就万事大吉!这是他们的态度,這 种态度,叫作形而上学的态度。说明白一点,形而上学的态度就是怕无 盾,怕自己抬杠,对于一切事物,它总想把它当作孤立的,自己内部池 有冲突的东西去看。
經驗派和理性派的衝突
要內部沒有衝突,就只有將兩隻老虎隨便殺死一隻,換一句話說。
只有將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認識兩種東西隨便丟了一樣。然而,你想丟這一樣,我又想去那一樣,各人所丟了的不同,各人所愛好的也不同, 於是仍然抬起槓來,這不但沒有解決了糾紛,反而將糾紛擴大了,反而把事情弄僵了。
經驗派和理性派的哲學家,拼命地想把他們各人所不高興要的東西 丟去。但他們忘記了,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認識,在人類的生活中,是 常常同時存在在一起的,要去,在事實上是丟不了。無論丟了哪一方面 都是違背了事實。那麼,怎麼辦呢?這裡我們可以讓新唯物論的反映論 出來說話了。
反映論不怕矛盾
反映論和經驗論理性論都不同。它並不丟了這樣又愛上了那樣,它 很正當地將事實指出。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認識同樣地都在人類的認識 中有地位,反映論也就承認了它們的地位。這兩種認識能力是互相抬槓 互相矛盾的,反映論也就承認了這矛盾。
它並不像形而上學那樣怕矛盾,並且它還指出矛盾是非有不可的。 它告訴我們,「理不辯」,人不打架不會成為相好,抬槓並不是 壞事,抬來抬去會漸漸抬出更巧妙的花樣來。人類的認識是有矛盾的, 但正因為有矛盾,所以才有進步。如果單單靠感性的認識,我們只看見卓別林的小鬍子,我們分不清楚這和希特勒的鬍子有什麼分別,等到理性的認識來和它抬起槓來,我們才知道,卓別林的小鬍子是滑稽大家的小鬍子,而希特勒的小鬍子則是獨裁的統治者的小鬍子。 這樣拍了一下 槓,我們就可以認識得更深刻一點,分別得更清楚一點。我們能夠輕視拍槓的意義嗎?
總之,反映論告訴我們,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認識是永遠要抬槓下去的,越抬下去,認識就越進步,至於這種抬槓子是怎麼抬法呢?這現在已沒有功夫說了,以後再講吧!
評價這篇文章: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
這篇文章以卓別林和希特勒為例,深入探討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的矛盾,並藉此闡述了人類認識能力的複雜性和發展過程。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即「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來評價這篇文章,有以下幾點:
一、以事實為基礎,論證嚴謹
文章以具體的例子作為論據,首先介紹了感性認識的特點,通過對卓別林外貌特徵的描述,說明感性認識只能捕捉事物的表面形象,類似於照相機拍攝的照片。接著,文章指出僅依靠感性認識,可能會將卓別林和希特勒混淆,因為他們都有相似的小鬍子。這種論證方法符合實事求是的要求,因為它基於客觀事實,通過具體事例來闡明觀點。
二、強調理性認識的重要性,體現理論與實際結合
文章進一步討論了理性認識,指出理性認識能夠超越感性認識的局限,抓住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繫。例如,通過理性認識,我們了解到卓別林是「滑稽大王」,而希特勒是「獨裁統治者」,兩者在本質上有根本區別。這種分析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因為它不僅停留在感官經驗的層面,而且運用了理性思考來理解事物的本質,符合實事求是中「理論聯繫實際」的要求。
三、承認認識過程中的矛盾,符合辯證唯物主義
文章指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存在矛盾,但這種矛盾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動力。通過對經驗派哲學家和理性派哲學家的討論,文章強調了片面強調某一種認識方式的局限性,並主張應該辯證地看待二者的關係。這種觀點符合實事求是中辯證思維的要求,因為它強調了對立統一、矛盾轉化的思想,認為認識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發展的。
四、鼓勵批判性思維,反對形而上學的態度
文章批評了形而上學的態度,指出經驗派和理性派哲學家試圖消除矛盾的做法是錯誤的。相反,應該承認矛盾的存在,通過批判和辯論來促進認識的發展。這種態度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不迷信權威,不盲從他人,符合實事求是中「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
五、存在的不足之處
然而,從實事求是的角度來看,文章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
缺乏對實踐的強調:文章主要從理論層面討論感性和理性認識的關係,但對於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著墨不多。實事求是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能夠結合更多實踐經驗來說明觀點,將使論證更為有力。
-
例子選擇的局限性:以卓別林和希特勒為例,雖然形象鮮明,但可能對於不了解這兩位歷史人物的讀者而言,理解上存在障礙。如果能夠選擇更貼近當代讀者生活的例子,或進一步解釋這兩位人物的背景,會使文章更具普適性。
-
對哲學流派的評價略顯簡單:文章在討論經驗派和理性派哲學家時,對他們的觀點和歷史背景沒有深入分析,評價上略顯片面。如果能夠更全面、公正地介紹他們的思想,讀者將能更深入地理解哲學史上的這些重要發展。
總結
總的來說,這篇文章基於事實,論證嚴謹,能夠從感性和理性認識的矛盾中揭示人類認識能力的複雜性和發展過程,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文章鼓勵讀者辯證地看待問題,強調批判性思維,符合實事求是的要求。然而,若能進一步結合實踐經驗,選擇更貼近讀者的例子,並對相關哲學流派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將使文章更加完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