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卓別林和希特勒的分別 -感性和理性的矛盾
感性的認識:從表面影像出發
我們的感覺器官,猶如一臺相機,能從周遭環境「拍下」各種影像,讓我們了解週遭事物的外在狀態。例如,當卓別林先生出現在你面前,眼睛會捕捉到他那小小的鬍子、戴著的破禮帽、過大的褲子與鞋子,以及手裡拿的竹鞭「司的克」,連走路姿勢也有點搖搖晃晃……
-
這些由眼睛接收的外在形象,就像拍攝的照片一樣,主要反映出事物的「表面特徵」。
-
這類靠感官所得的外在影像,我們稱為「感性的東西」;經由感官得到的認識,則稱為「感性的認識」。
然而,人類的認識並不只停留在拍照般的表面層面。純粹的「感性的認識」只能像照相機一樣,擷取那些零碎的外在部分(如鬍子、帽子、竹鞭),如果我們只依賴感官所見,就只能知道那副鬍子、小流氓扮相,或是特徵相似的某些外貌,但無法更深入了解「整個人」或其「更深層的性格」。
理性的認識:跳脫感官、看到更深處
從照片(或表面形象)中,我們雖只能知道卓別林留著小鬍子,但實際上,我們還知道他是個「滑稽大王」,這個稱號代表了他的整體特質,也不是相機或眼睛的表面觀察就能得出的。這類「理性的認識」可以:
-
跳脫表象:不僅看到帽子、竹鞭等局部,還能意識到他本身的核心特色或「根本性質」。
-
涵蓋共通點:不只卓別林,羅克、勞萊、哈台、裴司開登等喜劇演員雖外貌不同,卻同樣可被稱為「滑稽大王」。理性的認識能抓住這群人彼此「根本特性上的共通性」,而不是侷限於外表各異的碎片。
因此,如果只靠「感性的認識」,可能誤以為卓別林和希特勒都留著一樣的小鬍子,而忽略了兩者在「根本特性」上的天差地別。理性的認識補足了這種差距,使我們能更深刻區分不同事物。
感性與理性之間的衝突
-
感性的觀察:著重事物外在、局部特徵 → 看見的是各種分離的表象,如鬍子、竹鞭、破帽。
-
理性的理解:著重事物內在、整體本質 → 看見的是共通的或深層的特質,如「滑稽大王」。
這兩者常互相「抬槓」:
-
感性看見相同點,理性卻指出不同;感性看見不同之處,理性又可能指出它們的共通性。
-
形而上學的傳統哲學往往想擇一偏袒:要嘛相信「感性」至上,要嘛認為「理性」才可靠。於是出現了「經驗派」(偏向感性) 與「理性派」(偏向理性) 的對立。
經驗派:過度信賴感官
經驗派(或經驗論者)相信所有認識源自感官經驗,認為只有「看得見、摸得到」的才是可信的。
-
他們會懷疑「滑稽大王」這樣抽象概念,因為感覺器官無法直接拍下「滑稽大王」這個抽象。
-
只要感官感受不到,就可能被經驗派當作虛幻或沒有根據。
理性派:過度信賴理性
理性派(或理性論者)則相信理性才是真正的認識基礎,感官觀察只是混亂、不可靠的影像。
-
對他們來說,「滑稽大王」才是卓別林最核心的本質,而鬍子、破帽之類都不重要。
-
只要依靠理性思考,才能把握事物的根本特質,感官只是干擾或附屬。
這兩種極端,其實都只顧「殺死」另一方,無法完整解釋人類同時擁有感性與理性兩方面的能力。
新唯物論的反映論:不怕矛盾
反映論認為:
-
「感性的認識」和「理性的認識」本就同時存在於人類思想中,兩者之間不斷產生衝突,卻也在衝突中推進、成長。
-
如果只剩感性或只剩理性,都違背了事實。正是因為存在這種互相拉扯、互相「抬槓」的矛盾,人類的認識才不斷深化。
-
比方說,感性觀察讓我們看到卓別林的外在形象,但理性判斷讓我們知道他是「滑稽大王」而不是希特勒。兩者正是透過互相補充、衝突,才成就更完整的認知。
因此,新唯物論的反映論告訴我們,感性與理性都是人類認識的一部分,該矛盾並非壞事,反而是促進認識進步的關鍵動力。「抬槓」的過程越深化,我們便越能看清事物的真相與本質。
小結
-
感性的認識:類似照相機,取得事物表面零碎的影像。
-
理性的認識:擴展至對事物整體與共通本質的把握。
-
經驗派偏袒感性,理性派偏袒理性,兩派都過於絕對。
-
反映論則承認感性與理性同時存在,矛盾衝突使認識更深入。
就如同卓別林和希特勒雖都留著小鬍子,若只有感官,我們或許會無法區分;若只靠抽象理性,我們又會忽略那些與現實連結的具體表徵。唯有綜合感性與理性,人類才能完整、深刻地理解世界的複雜面貌。
評價這篇文章: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出發
這篇文章以卓別林和希特勒為例,深入探討了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的矛盾,並藉此闡述了人類認識能力的複雜性和發展過程。從實事求是的角度,即「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繫實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觀點,來評價這篇文章,有以下幾點:
一、以事實為基礎,論證嚴謹
文章以具體的例子作為論據,首先介紹了感性認識的特點,通過對卓別林外貌特徵的描述,說明感性認識只能捕捉事物的表面形象,類似於照相機拍攝的照片。接著,文章指出僅依靠感性認識,可能會將卓別林和希特勒混淆,因為他們都有相似的小鬍子。這種論證方法符合實事求是的要求,因為它基於客觀事實,通過具體事例來闡明觀點。
二、強調理性認識的重要性,體現理論與實際結合
文章進一步討論了理性認識,指出理性認識能夠超越感性認識的局限,抓住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繫。例如,通過理性認識,我們了解到卓別林是「滑稽大王」,而希特勒是「獨裁統治者」,兩者在本質上有根本區別。這種分析體現了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因為它不僅停留在感官經驗的層面,而且運用了理性思考來理解事物的本質,符合實事求是中「理論聯繫實際」的要求。
三、承認認識過程中的矛盾,符合辯證唯物主義
文章指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之間存在矛盾,但這種矛盾是人類認識發展的動力。通過對經驗派哲學家和理性派哲學家的討論,文章強調了片面強調某一種認識方式的局限性,並主張應該辯證地看待二者的關係。這種觀點符合實事求是中辯證思維的要求,因為它強調了對立統一、矛盾轉化的思想,認為認識是在矛盾運動中不斷發展的。
四、鼓勵批判性思維,反對形而上學的態度
文章批評了形而上學的態度,指出經驗派和理性派哲學家試圖消除矛盾的做法是錯誤的。相反,應該承認矛盾的存在,通過批判和辯論來促進認識的發展。這種態度鼓勵讀者進行批判性思考,不迷信權威,不盲從他人,符合實事求是中「獨立思考、勇於探索」的精神。
五、存在的不足之處
然而,從實事求是的角度來看,文章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
缺乏對實踐的強調:文章主要從理論層面討論感性和理性認識的關係,但對於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著墨不多。實事求是強調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能夠結合更多實踐經驗來說明觀點,將使論證更為有力。
-
例子選擇的局限性:以卓別林和希特勒為例,雖然形象鮮明,但可能對於不了解這兩位歷史人物的讀者而言,理解上存在障礙。如果能夠選擇更貼近當代讀者生活的例子,或進一步解釋這兩位人物的背景,會使文章更具普適性。
-
對哲學流派的評價略顯簡單:文章在討論經驗派和理性派哲學家時,對他們的觀點和歷史背景沒有深入分析,評價上略顯片面。如果能夠更全面、公正地介紹他們的思想,讀者將能更深入地理解哲學史上的這些重要發展。
總結
總的來說,這篇文章基於事實,論證嚴謹,能夠從感性和理性認識的矛盾中揭示人類認識能力的複雜性和發展過程,體現了實事求是的精神。文章鼓勵讀者辯證地看待問題,強調批判性思維,符合實事求是的要求。然而,若能進一步結合實踐經驗,選擇更貼近讀者的例子,並對相關哲學流派進行更深入的分析,將使文章更加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