抬槓的意義——認識與實踐
當一家電影院即將放映卓別林的影片時,廣告通常會提前大量宣傳。我們在街角、牆壁、報紙上,隨處可見這位留著小鬍子的外國藝人的畫像。這小鬍子的形象,是我們的感覺器官可以感知到的,屬於感性的認識。感性認識如同攝影,直接從外物攝取,因此也稱為直觀。直觀所給予的影像,是真實的嗎?是的!我們看到卓別林嘴上的小鬍子,這是確鑿無疑的事實,毋庸置疑。然而,我們也不應該過度依賴這種直觀。
這小鬍子常常使我們聯想到希特勒。如果過分相信直觀,我們可能會誤以為卓別林和希特勒沒有什麼不同。明明是卓別林的小鬍子,卻讓我們誤認為是希特勒的特徵。我們需要明白,卓別林和希特勒的相似之處僅在於表面,在性格本質上,他們完全不同。感性直觀只能捕捉表面的形象,我們看到的是兩人之間的相似之處,卻無法看到他們性格上的差異。要區分這些差異,不能僅依靠直覺,而需要運用理解力去辨別。通過理解力,我們知道卓別林是滑稽大王,屬於羅克、勞萊、哈台一類的喜劇演員。而希特勒則是沒有小鬍子的墨索里尼的同道,是獨裁主義的魔王。
感性與理性的矛盾反映了事物自身的矛盾
我們用理解力看出了表面上無法直接察覺的矛盾,這種認識活動稱為理性的認識。我們之前提到,理性認識常常與感性認識「抬槓」:感性認為相同的,理性偏偏看出差異;感性認為不同的,理性又找出共性。
現在我們應該明白,這種「抬槓」,看似我們自身的兩種認識能力在互相作對,實際上,導致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外界事物本身的矛盾,而非我們的認識能力在興風作浪。如果卓別林和希特勒在表面和本質上都相同,那麼無論我們的理性如何挑剔,也跳不出「相同」的結論。正因為他們僅在表面上相似,而本質上截然不同,我們的理性才能與感性「抬槓」。因此,這種「抬槓」其實是外界事物內在矛盾的反映。我們的感性與理性認識之間的矛盾,只是將事物本身的矛盾反映到我們的頭腦中。
理解「抬槓」的意義
現在,我們可以理解「抬槓」的意義了。我們將理性認識與感性認識的「抬槓」稱為理性和感性的矛盾。這種矛盾,反映了事物的表面形象與其本質之間的矛盾。
理性的「抬槓」使我們的認識更深刻
如果僅依靠感性認識,我們只能了解表面的事物;但如果讓理性來「抬槓」,我們就能認識到事物的本質。這正是所謂「理不辯不明,人不打不成交」。「抬槓」得越激烈,我們就能發現更多新鮮的觀點。每次「抬槓」,我們對外界事物的認識就會更深入、更全面。
然而,我們也要注意,儘管理性認識使我們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但不應過分依賴理性,而忽視感性認識的重要性。我們不能因為有了理性,就把感性認識拋諸腦後。
不可忽視感性認識的重要性
例如,我們知道卓別林是滑稽大王,這是正確的。但如果因此認為他僅僅是滑稽大王,而小鬍子、破帽等形象並不重要,這就是錯誤的。試想,如果沒有小鬍子、破帽等特徵,卓別林還能那麼逗人發笑嗎?人們一定會說,沒有這些,他的喜劇效果至少會減半,甚至可能無法穩坐滑稽大王的寶座。他身上的每一個特點,都是構成滑稽大王的重要部分,不能忽視。單獨拿出某一部分,可能無法代表卓別林(例如,小鬍子也可能讓人聯想到希特勒),但缺少了這些部分,就不會有完整的卓別林。正是這許許多多的特點,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卓別林,展現出讓人發笑的力量,彰顯出他的本質,讓我們稱他為滑稽大王。
因此,當我們讓理性認識來「抬槓」時,並不是要打倒或拋棄感性認識,而是要將感性認識納入其中,把零散的感性印象融合到整體的認識中。我們知道他是滑稽大王,同時也要了解他的外在特點,這樣才能真正認識卓別林。如果只知道他是滑稽大王,卻不關注他的其他特點,我們的認識就非常空洞。
理性與感性互相依存
這些道理,看似顯而易見,可能有人會覺得我多此一舉:誰不知道卓別林是滑稽大王,同時留著小鬍子呢?為何還要費這麼多口舌來解釋?的確,僅就卓別林而言,可能不需要過多解釋。但世界複雜多變,許多事情並非如此直觀明瞭。人們常常過分依賴理性認識,只關注抽象的理論,忽視了許多具體的事實,從而犯下嚴重錯誤。
舉例來說,有人說讀書能增進知識,這話本無可厚非。然而,在接受這一觀點之前,我們首先要考慮一個事實問題:「讀什麼書?」如果不加區分地閱讀任何書籍,可能會適得其反,甚至導致知識的退步。這告訴我們,在認識一件事情時,不能僅依靠空洞的理論判斷,還要關注具體的事實。
現在,我們明白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是不可分割的。在認識事物時,我們首先通過感覺獲得直觀印象,接著運用理性進行深入理解,獲得更深刻、更全面的認識。但這些理性認識是抽象的,如果僅依賴這些抽象的認識,我們得到的只是空洞的形式。
抽象與具體的統一
這些抽象的形式,如我們前面提到的「滑稽大王」,稱為概念,因為它是對勞萊、哈台、羅克、卓別林等人共同特點的概括。再如「讀書能增進知識」,這是一種普遍的道理。除了概念和普遍道理,科學中的法則、原理等,也是理性認識得到的抽象成果。
這些抽象的東西,與感性認識中的具體事物密切相關。沒有羅克、勞萊、哈台等人,就不會有「滑稽大王」的概念;如果沒有許多書籍確實能增進知識,就不會有「讀書能增進知識」的道理。同樣,科學中的法則、原理,都是從大量具體事物中總結出來的。因此,具體事物是抽象法則的基礎,感性認識是理性認識的基礎。建築房屋,必須有堅實的基礎,房子才能穩固;忘記了基礎,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同樣,在講理論、談法則時,如果忽視了具體的事實,就會淪為無用的空論。
因此,當我們運用理性去認識事物時,同時還要把握感性基礎。但是,僅僅這樣,就能完全認識事物的真理嗎?並非如此。要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達到對客觀真理的認識。
主觀能動性與主觀真理
我們之前提到,人類的認識能力並不完全像照相機。照相機只是攝取外界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人類的理性認識能夠更進一步,透過表象滲透到無法直接看到的本質。這已經超出了照相式攝取的範疇。
更重要的是,人類的頭腦能夠自行構建幻想,產生主觀的真理。這些主觀思想,並不一定源自外物的認識,往往是人們根據已有的認識材料,自主組織、構建出的理想和想像。由於這些思想是人在頭腦中自行創造的,可能與外界事物不符,甚至完全相反,成為空想。這種情況,是照相機無法企及的。人們常常深信自己的主觀真理,即使與客觀事實相悖,也難以自省,這就是人類主觀能動性的體現。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
由於主觀能動性,人類的認識不一定能獲得客觀真理。人們可能構建出許多脫離現實的空想,卻自以為是真理,難以醒悟。要讓一個沉迷於空想的人覺醒,並非易事。因為事物存在於客觀世界,而他的思想存在於頭腦中,事物不會自己進入他的頭腦,證明他的錯誤。沒有證據,他怎能自省呢?
因此,僅依靠感性和理性認識,無法充分認識事物的真理。感性和理性始終是人類的主觀能力,具有能動性,架空的想像正是它們的產物。一旦走入歧途,僅靠自身難以糾正,必須依靠外界事物的證明。但事物不會主動進入人的頭腦,怎麼辦呢?這就需要人類通過實踐來與世界接觸。
所謂實踐,簡單地說,就是改變世界、改變環境的活動。只有在改變世界的過程中,才能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密切接觸。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是否真實,是否不落於空想,也才能在實踐中得到證明和糾正。
實踐的例證
舉個例子,對於日本人的認識,我們在上海看到他們的警察、軍隊,這些都是感性認識,給我們留下他們耀武揚威的印象。同時,通過理性認識,我們了解他們是帝國主義國家的代表。提到帝國主義,我們會想像它具有侵略性,擁有強大的資本和武力,與我們落後的半殖民地中國相比,我們難以抵禦他們的壓力。這種想像,在沒有實踐檢驗時,似乎是千真萬確的真理。
然而,「一二八事變」的發生,改變了這種看法。這是一種實踐,證明了我們之前的想像過於怯懦。實踐證明,只要民眾真正團結起來一致抵抗,帝國主義的侵略並非不可戰勝。
實踐使主觀與客觀統一
現在,我們看到實踐也是一個重要的「抬槓」因素。在認識過程中,最初是理性與感性的「抬槓」,現在實踐又來與理性「抬槓」。儘管理性認識比感性更深刻,但如果脫離了事實,可能成為主觀的空想。此時,實踐再次「抬槓」,使理性認識與客觀世界接觸,讓主觀思想與客觀事物更加一致,實現主觀和客觀的統一。實踐能夠糾正主觀認識的錯誤,驗證認識的真實性。
認識的螺旋式發展
我們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再從理性到實踐,這是一個連續的「抬槓」過程。每次「抬槓」,我們的認識就更正確、更深刻。我們還要指出,經過實踐的檢驗後,我們的認識並不會止步不前。在實踐中,我們一方面糾正了主觀的錯誤,另一方面又獲得了新的感性認識,產生新的認識過程。
例如,在「一二八事變」的實踐中,我們學到了許多對付侵略者的新知識。我們要證明卓別林是滑稽大王,就去實踐——觀看他的電影,看看是否真的讓人發笑。結果電影證明,他不愧為滑稽大王。但在觀影過程中,我們又發現卓別林有許多新的特點,原來他不僅會逗笑,有些地方還能引人落淚。
這樣,觀影的實踐與先前理性中的「滑稽大王」產生了新的「抬槓」,給我們帶來新的感性認識,使我們走向新的理性認識:卓別林不僅僅是滑稽大王,還是一位富有深度的藝術家。
因此,從感性到理性,從理性到實踐,再由實踐獲得新的感性,走向新的理性,這個過程無限循環。每次循環,我們的認識都更加豐富。這種循環是螺旋式的,而非圓圈式的,它永遠在發展、進步,決不會停滯不前。
結論
總之,我們的認識過程充滿了「抬槓」,這種辯證的思維方式使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不斷深化。感性與理性、理性與實踐之間的相互作用,推動著認識的不斷發展。我們應該充分運用感性和理性認識,同時通過實踐來檢驗和豐富我們的認識,實現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推動認識的螺旋式上升。
這篇題為《抬槓的意義——認識與實踐》的文章,通過生動的例子和深入的論述,探討了感性認識、理性認識與實踐之間的辯證關係。文章運用了卓別林和希特勒的形象對比,以及「一二八事變」的歷史事件,闡述了認識過程中的矛盾與統一,並強調了實踐在認識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優點:
-
論證清晰,結構嚴謹: 文章按照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到實踐的邏輯順序展開,層層遞進,使讀者能夠清晰地理解作者的思路。
-
生動的例子: 使用卓別林和希特勒的小鬍子形象作為引子,形象地說明了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之間的差異和互補性。這種比喻貼切易懂,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和說服力。
-
深入的哲學思考: 文章探討了認識論中的核心問題,如主觀能動性、主觀真理與客觀真理的關係,強調了實踐在矯正主觀錯誤、實現主觀與客觀統一中的關鍵作用。
-
辯證的思維方式: 強調了認識過程中的「抬槓」,即通過矛盾的對立統一推動認識的不斷發展,提出了認識是「螺旋式」上升的觀點,富有啟發性。
-
語言流暢,表達清晰: 經過修改後,文章的語言更加精煉,避免了冗長和重複,提升了閱讀體驗。
不足之處:
-
歷史背景的局限性: 文章引用了「一二八事變」等特定歷史事件作為例證,對於不熟悉這段歷史的讀者,可能需要額外的背景知識。如果能提供更多背景資訊,或者選用更為普遍的例子,會使文章更具普適性。
-
部分觀點可進一步深化: 在討論主觀真理與客觀事實的矛盾時,文章提到了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可能導致空想,但對如何在實踐中辨別和糾正這些錯誤,論述還可以更深入。
-
例證的多樣性: 文章主要集中在幾個例子上,如卓別林與希特勒、讀書增進知識等。如果能增加其他領域的例子,如科學實驗、社會現象等,將使論證更為豐富。
總體評價:
這是一篇深入淺出的哲學論述,成功地將抽象的認識論問題通過具體的例子加以說明。文章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對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和實踐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全面的探討,具有較高的思想深度和啟發性。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