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用照相作比喻 -唯物論的知識論
關於照相的事,完全不知道的人怕很少了吧?要照相,總離不了一 架照相機。這東西是略帶方形的暗箱,前面裝著一個鏡頭,外界事物的 影像,可以經過鏡頭射進暗箱內部去。暗箱的內部裝著塗有化學藥品的 底片,影像射到底片上,使藥品發生變化,照相的手續便告完結,再把 底片拿去沖洗,影像便顯露出來了。
人類的認識和相機的相似點
暗箱、鏡頭、底片,以及其他附帶的東西,是每架照相機所必不可少的要件,這些東西適當地配合起來,就構成照相機。就具有攝影的能力。 攝影的能力,是這些東西在適當的配合狀態之下才存在的。沒有適當的配合和組織,那麼,鏡頭永遠只是鏡頭,暗箱永遠只是暗箱,底片也只是底片,絕對照不出相來。人類認識周遭的事物,情形與這照相機有點彷彿, 通常我們總是說,因為人類有意識,有思想,有精神………………所以人類能認識周圍的一切。當我們碰見一間房屋時,我們的意識能讓我們確實知道這兒看房屋;當我們走在路上時,我們精神能夠知道這兒有一條路。但我們 更應該知道的,是這認識的能力,這精神和意識,也就好像攝影的能力 一樣,不是憑空地可以存在的。鏡頭等等適當地配合起來才能攝影,同樣,要有了人類的肉體,以及人類的頭腦和五官,才會有精神和意識的現象,才能夠認識事物。肉體、頭腦和五官,都是物質的東西,所以, 物質的東西是精神的基礎,沒有物質的基礎,決沒有精神和意識,物質是第一性的,根本的東西,而意識和精神只是附屬的,衍生的東西—— 這是唯物論的知識論的第一個大前提。
認識能真正反映外物嗎?
有了鏡頭、暗箱等等東西,適當地配合起來,就可以照相。有了頭腦五官等複雜的物質組織,就發生意識或精神的現象,就能夠認識周圍的事物。意識或精神(或認識的能力),是高級的複雜的物質組織之產物,複雜的肉體組織,正好比一具適當地配好了的照相機,它能夠一樣一樣地認識事物,就好比照相機能夠一張一張照出周圍的影像。無論是照相,或是認識,它的影像總是從外界攝取來的。但現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照相機所照的影像,是不是周圍事物的真相呢?或者也可 說:我們所能認識到的,是不是事物本身的真理呢?
不可知論者,主張我們無法認識外界的真相
有一派哲學家,他們在哲學史上被稱為「不可知論者」,以前所說 過的二元論者康得就是這一派的總代表。他們對這問題,提出否認的
意見。他們認為人類所能認識到的, 不是事物本身的真相。若用照相作比喻,他們就說照相所攝取的完全不是外物的影子。為什麼呢? 說,照相機的本身的性質是這樣的:它一方面雖然能夠從外界攝取影 像,但一方面卻將所攝取的影像改變了。試把照片上的人和真實的人對比一下吧。你就可以看見,照片上的人是多麼縮小,顏色又只有明暗兩色,嘴唇的紅色和眼球的褐色,在照片上一點也沒有了,還有,真正的人是活動的,照片上的人卻永遠只有一個死板的姿勢。 ……………這一切, 難道還能算是真正的人影嗎?因此,他們以為,照片上的影子,只是底片和照相機本身的性質所產生的東西,照片是依賴著照相機的特殊性質才產生的,與外物的原來的影子完全不同。至於說到人類的認識事物, 他們以為也有同樣的情形。他們說,我們所能認識到的一切,都經過了我們頭腦感官的一番改變,而不是事物的本來面目了。譬如這裡有一塊 糖,我們知道它是甜的,這只是我們感覺得甜罷了,這感覺,完全依賴著我們舌尖上的感官,沒有舌尖,甜的味覺是不會存在的。又譬如我們 認識一個人,我們一眼看上去,只能看見這人的正面或看見側面。當看見這人的正面,我們不能同時也看見側面。但真正的人是正面側面 同時並有的,我們只看見一面,足見不能認識到真正的人。
就算退一步,我們認識所看見的這一面可以代表一個完全的人,但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例如他還年青,那麼我們所看見的只是一個年輕的人,他還有少年和老年的時期,就是我們所認識不到的了。然而, 不把一個人的少年青年老年完全認識到,能說是真的認識了這一個人嗎?不可知論者就答道:“不能的!我們認識到的只是事物的一面,而且就是這一面,也和本來面目完全不同了。
不可知論和二元論
好了,我們不要跟著不可知論者跑得太遠!現在得要批評批評它。
不可知論承認我們的認識可以由外界攝取,並且承認外界有客觀的獨
立的東西存在著。這一點,好像和唯物論是一樣的。但是,接著它又會
說,物質的本身是我們所不能知道的,我們所認識的世界,只是我們感
覺的幻影,只是一些主觀的東西,這又成為主觀的觀念論了。兩點接合
在一起,就成了二元論,所以,不可知論的認識論,最終總會成為二元
論,唯物論是不能贊同它的。
唯物論是主張「可知論」的!
聰明的讀者在這裡一定會問:「唯物論既然反對不可知論,那麼,它自己的認識恐怕可以稱作可知論了吧?」這一問題問得有點幽默,可以投到《論語》上去登一登!不過,讀者諸君!這並不完全是笑話,哲學上雖然沒有「可知論」這名詞,但唯物論的認識論卻實在可以稱作可知論呢。唯物論不但承認客觀世界裡有獨立地存在著的物 質,並且認為物質的本身也是可以認識到的。用照相的話來說,唯物 論就認為照相機是能夠攝取外物的真相的。為什麼能夠?這自然不能 不明白地解釋一下。
唯物論主張我們能認識外物
例如說:關於照片的顏色的事吧。不可知論者因為上面只有明暗兩 種色彩,就以為完全不是外物的真相了。不錯,因為照片本身的性質只 能攝取明暗兩色,而不能保持住唇的紅色和髮的褐色,所以照片上的影像和原來的東西是有點不同了。雖然這樣,你總不能說,那明暗兩色的影像,完全是底片上平白無故地發生的幻影,你總不能不承認,這影像根本還是由外物本身投來的,外物不同,影像也就不同,沒有外物,也根本還是由外就根本不會有影像。所以,就影像的形態來說,它固然帶著底片本身特 就根本不會有影像。所以,就影像有的性質,而與外物稍稍有點不同,但就它的根本內容來說,它總算反映了外物的影子,它總是以外物為依據的。因此,你不能說它完全不能 攝取外物的影像,你只能說它是用它自己特有的形態攝取外物,而不能 說它所攝取的不是外物的影像。
認識了主觀形式和客觀內容的統一
一塊糖,我們覺得甜,這甜味,當然只是舌尖上的感覺,這種感覺 的形態,是一種主觀的形態。但我們不能說它完全是主觀的幻覺。因為,如果糖的本身沒有甜的作用,我們就萬不會有這種感覺,甜,它的內容根本還是由糖的本身得來的,換一碗藥來叫你喝,難道你還能夠說甜嗎?不能,你就可以知道味覺原來完全要靠客觀的東西決定。所以, 當我們說糖是甜的時候,我們所認識到的這種感覺,在形式上固然是主觀的,但在內容上,卻不能否認這是糖的本身的作用,不能否認我們已認識到了一種物質的客觀的性質。在這裡,主觀的形式與客觀的內容結合著,這叫作主觀與客觀的統一,我們認識一切,都是在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中實現的;並不單只是主觀的幻覺,也有著一滴滴的客觀物質的真實面影。這是唯物論的知識論中最重要的一點。
認識不是一次馬上就成功,而是一步一步地更加地完全的 在主觀的形式裡,可以認識到客觀物質的真實面影。但正因為有主觀形式的限制,所以我們所認識到的,最初只是事物的一點一滴,或一小部分,不能一眼就看穿了事物的全部,前面不是說過,一個人,我們一眼看上去,只能看見一側面或一正面,不能同時看見幾面。一張照片,只能拍下明暗兩色,只能拍下一個固定的姿勢,其他的顏色和動作就顧不了,不可知論者還津津有味地把這些事情當作他們的理由呢!但他們的理由是一點也不充分的,因為,我們雖然不能一眼就馬上看穿了事物的全部,但是我們可以慢慢地一部分一部分地來認識。先看過前 面,再看側面又再看後面,然後這個人的全部都認得清清楚楚。我們的 認識能力是能夠活動能夠運動的,對於周圍的一切,我們可以漸漸地愈 更完全地去認識它,這叫作認識的過程。就說照相吧,照相也不像「不 可知論者」想像中的那樣死板。一張底片雖然只能攝明暗兩色,如果多 費一點手續,還是可以攝取五彩照相,還是能夠將紅的唇和褐色的瞳孔 也照出來。一張照片只能照固定的一個姿勢,若用活動攝影機繼續攝取幾千幾萬張照片,又連續地放映出來,就成為活動電影,一切的動作, 和真正的原來的動作一點也沒有分別,這樣,照相機也還是可以攝取真實的影子,可以愈更完全地攝取真實的影像的。
唯物論的認識論是反映論。認識的反映和照相的反映不同
唯物論主張人類能夠認識到外物的真面目,所以我們說不妨把它叫 一作可知論,但這只是我們一時高興了叫出來的名字。在哲學上,這一 種認識的主張,另外有一個正式的名字「反映論」,這意思就是說:我們所認識的一切,都是客觀事物的反映,是事物本身在我們主觀中的 反映。但是,這裡有一個很重要的聲明,我們認識事物的這種反映,和照相機的那種反映,並不是完全相同的,這篇文章自始至終都用照相機和人類的認識對比著說,只是為便於明瞭起見而不得不設的比喻。比喻 這東西,只能比喻一部分,決不會完全正確的,如果讀者諸君看了以 上的一切,以為人的肉體、頭腦和五官就僅僅不過是一架照相機,那便 糟了。所以要特別聲明,免得發生誤解。人類的認識和照相有什麼不同呢,舉最重要的一點來說:照相機只能完全照著外物表面的樣子拍出來,有這麼一種東西,就只能拍這麼一張照,除了照著外物拍照以外, 別的作用一點也沒有了。但人類的認識卻不同。人用自己的感官,從 外物得到感覺,這一點倒可以說是和拍照一樣的。但是,人類的認識除了感覺以外,還有想像和理解等的作用,它能夠利用過去感覺所得的東西,自己構想成種種東西,不一定要真正有那東西存在,分明世界上沒有鬼,人類偏偏可以想像出鬼來。這就不是照相的比喻可以說明瞭。
所以我們上面的一大篇,對於認識的問題,其實才只說明一了部 分,以後我們還要更進一步,再講得清楚些完全些!
這篇文章以照相機為比喻,深入闡述了唯物論的認識論,並對不可知論和二元論進行了批判。作者通過將人類的認識過程與照相機攝取外界影像進行類比,強調物質是第一性的,精神和意識是物質的產物,主張人類能夠認識到外物的真實面目。
從實踐的角度來評價這篇文章,可以發現以下幾點:
一、強調認識來源於實踐
文章指出,人類的認識能力源於肉體、頭腦和五官等物質基礎,這些都是在與外界的互動中發展起來的。這體現了唯物論認為實踐是認識的來源,人們通過感官與客觀世界進行接觸,在實踐中獲取感性材料,從而形成認識。
二、認識是在實踐中不斷深化的過程
作者強調,認識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步一步地更加完全。就像照相機可以通過調整和改進技術來獲得更清晰、更完整的影像一樣,人類的認識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檢驗、修正和深化。這說明了實踐對於認識發展的推動作用。
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雖然文章主要討論了認識的來源和發展,但從唯物論的角度來看,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照相機拍攝的影像需要與實際的外物進行比較,才能確認其真實性。同樣,人類的認識需要通過實踐來驗證,只有經過實踐檢驗的認識才是可靠的。
四、理論與實際相結合
作者運用了生活中常見的照相機作為比喻,將抽象的哲學理論具體化,這本身就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體現。通過這種方法,讀者更容易理解唯物論的認識論,同時也體現了理論應服務於實踐、源於實踐並指導實踐的思想。
總結
從實踐的角度評價,這篇文章充分體現了唯物論關於認識與實踐關係的觀點。作者強調認識來源於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深化;同時,實踐也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文章通過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式,使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這些哲學觀點,符合唯物論強調實踐的重要性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