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兩大類的世界觀
哲學的兩大陣營
人對於生活的見解不同,行為也就有異
現在還要講一次生活難的問題。
同是一個生活難的問題,人們對於它所抱的見解卻有種種。見解不
同,結果也就有異。有的被逼得自殺了;有的倒能夠努力在困難中奮
鬥,有的像牛馬一樣地忍受著痛苦,只想活得一天算一天····我們可以
把第一種人叫作厭世主義者,把第二種人叫作現實主義者,把第三種人
叫作宿命論者。還有一種悠哉遊哉的人,口袋裡裝滿了金錢,在失業恐
慌鬧得愈是天翻地覆的時候,他愈更在那裡花天酒地地拼命尋快樂,我
們又把他叫作享樂主義者。我們把這種種的人稱作什麼什麼主義者,好
像他們都是一些了不得的大哲學家大思想家似的,其實讀者諸君也已經
知道他們並不是哲學家思想家,乃是社會上極普通的人,例如我們所說
的厭世主義者,正是報紙上幾乎每天可以看見的那些投黃浦江的老少男
女。但是因為這些人太普遍了,我們便能看輕他們嗎?這就要慢點來!
這些人中找出個把讀飽了死書的學者自然是辦不到,也許有的
連字也不識得半個,但他們各人也有各人的世界觀呀,他們對於世界也
有各人的見解,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呀,也就是各有各的根本態度根
本方法呀。若要問證據,那麼他們的自殺,忍受或奮鬥等等的一切行為
就是最好的證據,因為這一切行為都明白地表現了他們的世界觀,他們
的“見解”和“看法”,他們的根本態度和方法呀。
各種見解,成為各種的世界觀
照我們所說的厭世主義者的“見解”來看,世界是討厭的,是沒希
望的,是充滿了苦惱的,這也就是厭世主義的世界觀。這種見解使他
們覺得生活在世界上只有痛苦,還不如死去的好,於是就實行自殺,照
現實主義的見解來看,這世界的一切常常對於我們所要做的事情加以阻
礙,使我們覺得困難,使我們發生苦惱,但如果我們能夠鬥爭,起來打
面的阻礙,仍可以達到我們的要求,得到勝利的歡喜,
僅是只充滿了苦惱的東西,而是我們鬥爭的物件。又照那宿命論
見解來說,世界上的一切,冥冥中都有一個神靈支配著,一切事物都
是這神靈安排決定好了的,所以我們不能妄想,不能反抗,就是苦到比
牛馬不如也好,仍只能忍受!再講一講那位享樂主義者的見解吧,他會
說,人生只是夢,世界只是幻影,可以享樂的時候就享樂,犯不著為了
這些幻影而發生苦惱⋯⋯
人們常為自己的世界觀而犧牲自己
上面這四種什麼什麼主義者,其實也是普通常見的幾種人。
世界在他們的眼睛中也各有不同的形象,他們就依著世界觀的差異而成為各色各樣。他們不但有什麼什麼的主義,而且實行了。聽說從前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為了自己的主張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我們就以為這是古往今來少見的大事體。其實,若到普通的世俗人中找一找,那麼與蘇格拉底類似的事情正不知
幹千萬,不過那些普通人並不是專門的哲學家他們只是生活中的一分
子,人們只看見他們在生活中犧牲了,而不知道(也許連他們自己也不
道)他們在生活中常常有著某種的世界觀,在生活中獲得了一
觀,同時又依著這一定的世界觀而發生種種的行為。
普通人的世界觀是地位環境所造成的
我們得要睜開懷疑的眼睛來看看前面說過的一切了。我們
四種什麼什麼主義,四種主義中就有四種的世界觀或四種對於
見解,因此,世界就有了四個樣子,這個人說它是一團苦惱,那個人說
是可以被人克服的外界障礙物,又一個人說它是神靈手中的玩意
一個人又說是一場夢幻,也許還有人把它看作其他的東西,
那麼世界就變成四種以上的樣子了。難道這世界
是有四種以上的嗎?這一定沒有人相信,因為我們大家所生活的這世
界,明明只有這一個,萬不會再有其他。同一個世界,在種種人的眼睛
,會看成種種不同的樣子,這並不能怪世界的本身,應該怪
睛上戴著的那種著色眼鏡,把世界染上了不同的色彩。但要記清楚,我
們說人有著色眼鏡,僅是一個比喻,並不真的指有一個人到什麼地方去
有一種眼鏡來戴上,才把世界看成那種樣子的。
普通一個人的見解,前面也說過,是在生活中獲得的,所以,他這著色眼鏡
還是由他的生活地位和環境造成。比方這兒有一個小乞丐,在他
的母親看來,他還不是一個很可愛的人兒嗎?然而遇到高貴的大
門,就會使他們感到齷齪、卑賤,不要說把他當作人看待,連
如,因為如果是她們家裡的那只看門狗,她們有時還肯去摸摸它
呢!再舉一個譬喻,我們不是還記得有一句“井底之蛙”的古話吧
門所看見的天空,是茫無際限非常廣大的,但那在井底生活
青蛙,只看見井口圓圓的一小塊天空,就以為天空只是那麼一點兒,這
也是生活地位限制著,使它不能放大了眼光看的緣故。
人的世界觀是會變的
對於一個人,就好像這裡所說的小乞丐和天空一樣,生活
不同,所感覺到的樣子也就兩樣。種種的什麼什麼主義或世界觀就是這
樣成功的。生活是會變動的,所以人的世界觀也不是永遠死死地刻在一
個人身上,有時也會變動。有錢的小開們很容易成為享樂主義者,但如
果他老子的公司忽然破了產,接著那舞場裡的情婦也因為缺少了錢而另
換上一副臉孔時,那時夢幻的世界就會一變而成苦惱的世界,享樂主義
就要變成厭世主義者了。所以,一個人的世界觀是會變動的。
什麼是正確的世界觀
熱心的讀者諸君到這裡也許會忍不住要問:我們已知道世界觀有許
多種了。但世界只是一個,而映在人的眼睛中的樣子,竟有這麼多的差
異,到底哪一種樣子是世界的真面目呢?換一句話說,哪一種世界觀方
是正確的呢?
高貴的小姐和乞丐的母親,對於乞丐各有所見解
,到底哪一種見解是真的呢?但對於讀者諸君的要求,我們不能直
率地馬上答覆,答覆得太快,就沒有好處。現在還得要更進一步,再研
究一下這多種的什麼什麼主義的內容。把內容充分看清楚了,才能認識
哪一種是正確的世界觀,哪一種是歪曲不正的,才能夠分清楚高貴的小
姐對於小乞丐的感覺,和小乞丐的母親眼中所見的小乞丐比較起來,究
竟哪一方面更真實些。
各種世界觀的內容,在外表上(現象)是千種萬樣的
“為什麼還要研究內容呢?”也許有人就要這樣問。”前面不是已
經研究過了嗎?前面說世界是幻夢的,不正是享樂主義世界觀的內容
嗎?說世界上有神靈支配的,不正是宿命論世界觀的內容嗎?······除此
而外,難道還有另外的內容?”不錯,這問題問得很要緊,世界觀的內
容,前面已經多少指出一些來了。我們所指出的四種人眼中的世界的樣
子,正是世界觀的內容,正是世界觀的內容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形象。但
是,我們所指出來的也只是它“所表現出來的形象”,還沒有講到它
的根本性質是什麼用哲學上的名詞來說,就是我們才只看見了“現
象”,還沒有把握到“本質”。我們所以要更進一步的研究,就為著想
清楚這本質。內容還是那同樣的內容,不過要想能夠知道得更
點罷了。
我們所指出來的世界觀的現象只是四種,但現象的形態是非常多
的,我們已經說過有四種以上,其實若把全部哲學史上所記載
那列舉下來時,就說一千種以上,恐怕也不算過分的。什麼
哪、唯情主義哪、直覺主義哪、虛無主義哪····單記一記些什麼什麼什麼
的名字,也就夠你費些工夫,我們忙於生活的讀者,#
這些無聊名詞,其實記了也沒有多大用處,所以最好不要
顧慮它。我們正經的事情還是要看一看這千種萬樣的現象形態裡,包
藏著什麼本質。
從根本性質(本質)上看,卻可以分做兩大類
一從本質上看,那千種以上的現象形態便沒有了。世界觀的內容雖
然表現出這麼多的形象,但從它的根本性質上來看時,就可以簡單地分
為兩大類。是怎樣的兩大類呢?現在就要答這個問題。
世界上的萬物,都可以分做兩大類
我們天天睜著眼睛看我們的世界,就知道這裡的事物真是多到計
不清。從天空到地上,從周圍的一切到我們自己,這形形色
多事物,就是用“萬花繚亂”這句話怕也不夠形容它的繁多。但事物
然這樣繁多我們卻並不全被它弄得頭昏眼花仍能夠清清醒
常生活下去。這不能不歸功於我們自己有分辨能力,從零亂不堪的
物中看出種種的秩序,我們能分清楚某些東西是動物,某些又是植物
最後,我們還可以將世界的一切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屬於我
,例如我們的思想、感覺、意志、感情,等等,一部分是屬於我們以外
的,這就是天上地下以及周圍的一切事物。屬於我們自己的我們看作主觀
事物,屬於外界的我們看作客觀的事物,這就是世界一切事物的
本分類。
主觀和客觀的關係
然而世界上這兩大類的事物,雖然被我們分開了,實際上它們中間
並沒有隔著萬里長城。它們互相間還是常常發生關係。例如這裡有一把
椅子,我們認為它是客觀的事物,但它映到我們的眼睛裡,就在我們心
引起了椅子的感覺,所以又和主觀發生關係了。又如我們想找
子,這是主觀的思想,但這思想就引起了我們的動作,我們就
開去,這又和客觀的事物發生關係了。主觀與客觀的這種關
時無刻不存在的。但為什麼會發生關係呢?無形的主觀思想怎樣能與有
形的客觀事物互相影響呢?這是哲學上的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因為主觀
與客觀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兩大根本分類,所以只要解決了這問題,就
對於世界得到了一種根本的見解,也就是有了一種世界觀,也就是對於
世界有了一種根本的態度和方法。
現在就要回到我們本來的題目了。我們不是要研究那千種以上的世
界觀的根本性質嗎?我們說,這麼多的世界觀,從根本性質上看來,只
有兩大類,是怎樣的兩大類呢?現在就可以解決了。
哲學的根本問題
學上的根本問題,如剛才所說,就是主觀與客觀怎樣發生關
世界觀的根本性質,也只要看它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就可以決定的
大眾哲學
面享樂主義的世界觀拿來看吧,它把世界上的一切都當作夢,
中的幻影,這是怎樣解決了主觀與客觀的問題呢?它是完全不
物的存在了,它把客觀事物都當作主觀中的幻影,以為世界上除
東西以外,什麼也不存在。它過分誇大了主觀,以至於否定了
事物,我們就把它稱作觀念論。
第一類的世界觀:觀念論
再拿那宿命論者的世界觀來看吧,它把世界當作神靈手中的玩意
兒,世界的一切都受著神的心意的支配。這種世界觀,雖然並不完全
否認了客觀事物,但它把一切客觀事物都當作作神靈的心意所產生的,
仿佛一切都是由一種神化了的主觀心意創造出來,並且服從著這種主
觀心意。這仍是把主觀的事物當作最先的存在和最高的存在,把客觀
的事物當作附屬品,所以還是一種觀念論的世界觀。此外如把世界當
作一團苦惱的,或是如中國儒家哲學一樣,認為世界是一種神秘莫測
的精靈之氣變化而成;這一類的世界觀,都是把客觀的世界當作主觀
西去看待,也是一種觀念論。這觀念論,正是我們所說
世界觀中之一類。
第二類的世界觀:唯物論
,還有另一大類的世界觀,它對於主觀客觀的問題的解決是
為客觀的世界是在主觀之外獨立地存在著,並不是幻影;客觀事
神變化,也是依照著它自己的性質變化的,並不是神靈的心意要它
才這樣。它的變化有一定的方式,這方式,科學家稱為“法則”
一種事物的變化有一種的法則,我們不能夠隨著自己的心意妄想將法則
更動,我們若要改變事物,只能利用這法則,隨著這法則去推動事物,
才能達到目的。例如市面上流通貨幣(或稱通貨)太多的時候,物價
高漲,這是一種法則(即通貨膨脹的法則),我們決不能違背法
則,所以不能在通貨太多的時候還希望物價能夠跌落,要想使
,只能依照著這法則,將通貨的數量減少。
改變客觀事物,只能利用客觀事物本身的法則去推動它。
哲學只有兩個營壘
觀念論和唯物論,是一切哲學上的兩大類;這是哲學史上互相鬥爭
的兩大陣營。無論哪一種哲學,不管它標榜著什麼招牌,總可以歸人
任何一類,會傾向於兩類中的一類。世界上找不到第三類的哲學,即使
有,也只是把兩類拉連一下,弄得一半是觀念論,一半是唯物論,也並
不是純粹的第三種東西。這叫作二元論,關於這些,我們以後再說,現
在篇幅已經不容我們多講了。
這篇文章討論了哲學中的兩大世界觀——觀念論和唯物論,探討了人們對生活和世界的不同態度如何導致截然不同的行為。以下是對這篇文章的評價:
內容深刻,層次分明
文章首先通過對人們生活態度的分類,如厭世主義者、現實主義者、宿命論者和享樂主義者,揭示了不同世界觀對人們行為的深刻影響。作者指出,這些世界觀儘管不是哲學家系統化的思想,但它們廣泛存在於社會中,影響了人們對世界的態度與選擇。文章清晰地指出世界觀如何影響個人行為,邏輯分明。
引出哲學兩大陣營
文章的精髓在於通過上述例子,引出世界觀的本質分類——觀念論和唯物論。作者指出,無論是享樂主義還是宿命論,它們都可以歸為觀念論的一部分,因為它們強調主觀心意對世界的影響。而唯物論則強調外部客觀世界的獨立存在,世界遵循自己的法則,與人的主觀意志無關。這種哲學思維的歸納不僅揭示了哲學世界的兩大基本陣營,還將看似複雜的思想流派簡化為兩種主要類型,條理清晰、深刻有力。
對人們世界觀的來源有準確的洞察
文章指出,普通人的世界觀並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由他們的生活地位和環境所決定的。例如,窮困的小乞丐與富有的名門小姐對同一事物有完全不同的看法,這是因為他們的生活環境賦予了他們不同的“著色眼鏡”。這種對人類思想形成過程的洞察,反映出作者對社會環境如何塑造個體思想的深刻理解。
強調世界觀的可變性
文章提到,人的世界觀並非一成不變,隨著生活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例如,享樂主義者在失去財富後可能會變為厭世主義者。這一論述揭示了世界觀的動態性,反映出作者對人類心理及其社會影響的細膩觀察,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哲學問題的普及與啟發
文章通過簡單的例子,將抽象的哲學問題與生活聯繫起來,使人們容易理解並感受到哲學對日常生活的影響。例如,通過椅子如何映入眼簾的例子,解釋了主觀與客觀的關係,並進一步探討了“主觀與客觀的關係是哲學的根本問題”。這種將複雜問題簡單化的方式,不僅使哲學問題更為平易近人,也啟發人們思考生活中的哲學問題,具有一定的教育意義。
可能的不足之處
分析深度有限:文章在探討世界觀的過程中,雖然提出了“主觀”和“客觀”的劃分,但對這兩者的複雜關係並未作深入分析。例如,主觀與客觀之間如何相互影響、在現實中如何判斷它們的界限等問題,文章沒有深入討論。這可能會讓有哲學基礎的讀者感到意猶未盡。
觀點單一,忽視其他可能性:文章強調哲學只有觀念論和唯物論兩大陣營,否認第三種可能性,雖然在歷史上這兩大陣營確實主導了大部分哲學論述,但哲學的多樣性和複雜性遠超於此,例如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等思想流派的存在,顯示了對人類認知的不同面向。因此,文章在論證哲學陣營時顯得過於簡化,忽視了哲學中一些其他重要的觀點和思想。
對於二元論的描述較少:文章提到二元論,指出它是一種“拉連觀念論和唯物論”的折中觀點,但並未詳細解釋其內容和歷史背景。若能補充更多關於二元論的內容,將有助於讀者更好地理解哲學中兩大陣營之間的關係和差異。
總結
這篇文章以生動的例子和簡明的語言,深入淺出地探討了哲學中的兩大世界觀——觀念論和唯物論。通過對人們生活態度和世界觀的分析,作者揭示了哲學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並將複雜的哲學問題普及給普通讀者,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和現實啟發。
然而,文章在哲學觀點的多樣性方面有一定的忽視,尤其是對第三種可能性和二元論的簡化描述,使得哲學問題的討論顯得略為片面。總體來說,這是一篇優秀的哲學普及性文章,為讀者提供了深入思考世界和生活的機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