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十三章 總供給
1. 解釋三種總供給模型。每一種理論依據了哪一種市場不完全性?這些理論有什麼共同之
處?
【答案】在本章我們學到了三種短期總供給模型。這三種模型都試圖解釋為什麼短期產出背離其長期自然率——充分就業下的恒定產出水準。而且這三者都得出了一個總供給方程式,當物價水準背離預期物價水準時產出就背離其自然率水準:
第一個模型是黏性工資模型。在勞動市場中,由於工資不能及時調整勞動供給和需求,即勞動市場不能及時出清,因此市場失靈。因此未預期的價格升高引起實際工資的下降,從而企業願意雇傭更多的工人,因此增加了產出。
第二個模型是不完全資訊模型。正如在工人錯覺模型中,該模型認為人們對於價格資訊不完全。這裡雖然不是說勞動市場上工人的愚昧,而是商品的生產者,他們混淆了物價總水準的變動和相對價格的變動。如果生產者觀察到他的產品名義價格上升(甚至是總物價水準的增加),而生產者可能認為是相對價格的增加,結果他提高了其產量。
第三種模型是價格黏性模型。該模型中的市場失靈在於企業不能迅速的根據需求變動他們索取的價格——產品市場不能及時出清。如果企業產品的需求下降,他們常常減少產量而不是下調價格。
2. 菲力浦斯曲線與總供給是怎樣相關的?
【答案】在本章我們認為短期內,產品供給取決於自然產出率以及物價水準和預期物件水準之差。用總供給方程式表述如下:
菲力浦斯曲線也是表達總需求的一種方法。通過使用短期總供給曲線匯出的菲力浦斯曲線表述了通貨膨脹和失業之間的取捨關係。菲力浦斯曲線認為通貨膨脹π取決於預期通貨膨脹πe 週期性失業u-un、以及供給衝擊v:
兩個方程式用不同的方式說明同樣一件事,揭示了實際經濟活動和未預期的價格變動的聯繫。
3. 為什麼通貨膨脹會有慣性?
【答案】通貨膨脹慣性是因為過去的通貨膨脹影響未來的通貨膨脹的預期,也因為這些預期影 響人們確定的工資和價格。例如,如果物價已經迅速上升,人們就會預期物價將繼續迅速上升。從而在各種合同中都把價格相應提高。這樣,因此實際工資和物價會迅速上升。
4. 解釋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與供給推動型通貨膨脹之間的差別。
【答案】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是高漲的總需求的結果:需求的增加拉動了價格和產出的增加。 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是不利的供給衝擊引起生產成本上升的結果,例如,20 世紀 80 年代中後期石油價格的上升。
菲力浦斯曲線告訴我們通貨膨脹取決於預期的通貨膨脹、週期性失業u-un,以及供給衝擊v:部分表示需求拉動的通貨膨脹,因為如果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u<un),通貨膨脹會上升。供給衝擊v 是成本推動的通貨膨脹。
5. 在什麼情況下降低通貨膨脹而不引起衰退是可能的?
【答案】菲力浦斯曲線認為通貨膨脹與預期的通貨膨脹率以及失業率和自然失業率之差有關, 因此降低通貨膨脹的一種方法是製造衰退,將失業率提高到自然失業率之上。然而如果我們可以降低人們的通脹預期,就可以不用衰退來降低通貨膨脹。
根據理性預期理論,人們可以最好的利用所有可以獲得的資訊來預期未來,因此為了降低 通貨膨脹預期,首先我們需要在人們形成預期前宣佈抑制通貨膨脹的計畫(例如在他們形成工 資合同和價格合同之前);其次,工人和企業必須相信這種宣佈,否則他們不會降低自己的通貨膨脹預期。如果這兩個條件都得到滿足,這種宣佈就將立即使通貨膨脹與失業之間的短期取捨 關系向下移動,這就允許在不提高失業的情況下降低通貨膨脹率。
6. 解釋衰退會提高自然失業率的兩種方式。
【答案】衰退會提高自然失業率的第一種方式是,衰退會影響找工作的過程,增摩擦性失業的 數量。例如,失業時工人可能失去了有價值的工作技能,這就降低了他們尋找工作的能力,即 使衰退已經結束。或者,長期的失業可能改變一個人對工作的態度,並降低他尋找工作的願望。
第二種方式,通過改變決定工資的過程。工資談判對擁有工作的“局內人”有利,而對身為“局外人”的失業者不利。如果較少的局內人更關心高實際工資而不太關心高就業,那麼, 衰退可能永久性的使實際工資進一步高於均衡水準,並增加結構性失業的數量。這種對自然失業率的永久性影響稱為滯後性。
問題與應用
1. 考慮黏性工資模型中的下列變動。
A、假設勞動合約規定名義工資完全根據通貨膨脹指數化。這就是說,名義工資要調整到能完全補償消費物價指數的變動。完全指數化如何改變這個模型中的總供給曲線?
B、現在假定指數化只是部分的。就是說,CPI 每提高一次,名義工資就增加,但增加的百分比較小。部分指數化如何改變這個模型中的總供給曲線?
【答案】在黏性價格模型中,我們假設在勞動市場工資不能及時調整,這導致向上傾斜的總供
給曲線有如下形式:
在本題中,我們研究工資根據通貨膨脹指數化的影響。
A、在簡單黏性價格模型中,名義工資 等於所需實際工資乘以價格水準然而完全指數化使名義工資取決於實際價格水準。即合同指定實際工資需求與價格水準完全同步,這意味著未預期的價格變化不會影響實際工資,因此不會影響使用勞動力的數量以及產出水平,總供給曲線垂直 。
B、如果部分指數化,那麼總供給曲線將比沒有指數化陡峭,雖然沒有垂直。在黏性工資模型中, 由于名義工資不變,價格水準未預期的增長使實際工資下降。對於部分指數化,價格水準的提高引起名義工資的提高,由於只是部分指數化,所以名義工資的增長率小於價格水準的增長率, 因此實際工資下降,從而使企業使用更多的勞動,增加了產出。然而與沒有指數化相比,實際 工資並沒有降低很多,因此產量也不會增加很多。
實際上,這相當於使總供給方程式中參數α減小,即產出波動對價格水準的敏感度降低了。
2. 根據理性預期方法,如果每個人都相信決策者承諾降低通貨膨脹,那麼降低通貨膨脹的代價——犧牲率——降低于如果公眾懷疑決策者的意圖的時候。為什麼這種情況可能是正確的?如何得到這種信任?
【答案】降低通貨膨脹的成本來自改變人們通貨預期的成本。如果可以輕易的改變預期,那麼 也可以輕易的降低通貨膨脹。
如果政府能夠將預期通貨膨脹πe 降到合意的通貨膨脹水準,那麼就沒有必要增加失業使之高于自然失業率了。
根據理性預期理論,人們可以最好的利用所有可以獲得的資訊,包括關於現在政府政策的信息來預期未來。如果人們堅信政府會履行降低通脹的承諾,那麼通貨膨脹預期會很快下降。根據菲力浦斯曲線πe 迅速下降對經濟的損害很小或幾乎沒有,即犧牲率很小。另一方面,如果人們不相信政府會履行承諾,那麼πe 仍然很高。
因此,根據理性預期理論,降低通貨膨脹的成本取決於政府的信譽和能力。其中很重要的一點是,政府如何使公眾認為其降低通脹的方案更可信。例如,一種可行的辦法是任命一位在反通脹方面很有威望的人士,其次是使國會通過一項命令聯儲降低通脹的法案。當然,人們會或許認為聯儲會忽視該法案,或者國會隨後會改變法案。第三種可能的方法是通過一項憲法修正案來限制貨幣增長。人們會理性的認為改變憲法修正案是困難的。
3. 假設人們有理性預期,而且經濟是黏性工資或黏性價格模型所描述的。解釋為什麼以下每一種命題都是正確的:
A、只有未預期的貨幣供給的變動影響實際GDP。在工資和價格已經確定時預期的貨幣供給的
變動沒有任何實際影響。
B、如果聯儲在人們確定物價和工資的同時選擇貨幣供給,因此,每個人都對經濟狀況擁有同樣的資訊,那麼貨幣政策就不能系統地運用於穩定產出。因此,保持貨幣供給不變的政策與根據 經濟狀況調整貨幣供給的政策有同樣的實際效應。(這被稱為政策無關論(policy irrelevance proposition))。
C、如果聯儲在人們確定工資與價格之後決定貨幣供給,因此,聯儲收集了有關經濟狀況的更多信息。那麼,它就可以系統地運用貨幣政策去穩定產出。
【答案】在本題我們將討論在經濟是黏性工資或黏性價格模型所描述的情況下理性預期理論的
幾個含義,這幾個模型都表明只有在價格水準偏離其預期水準時產出才會偏離其自然率水準。
A、只有未預期的貨幣供給變動會影響實際GDP。因為人們會考慮所有可獲得的資訊,在他們 形成其預期價格水準Pe 時,他們已經考慮到了可預期的貨幣供給變化。例如如果人們認為貨幣假設聯儲增加貨幣供給比預期要多,以至於人們預期增加10%而實際增加了15,產出增加。但是只有未預期到的增長部分使產出增加。
B、聯儲經常試圖通過抵消對產出和失業的衝擊來穩定經濟。例如當經濟衰退時,聯儲會增加貨幣供給來刺激經濟;當經濟過熱時,聯儲會減少貨幣供給來使之減緩。聯儲只有通過這種手段來干涉人們的預期:在衰退時,人們希望價格水準高於預期;在繁榮時,人們希望價格水準低於預期。然而如果人們有理性預期,他們會知道聯儲這樣做,因此如果經濟繁榮時,人們會認為聯儲會減少貨幣供給;在衰退時,人們認為聯儲會增加貨幣供給 。因為人們會考慮系統的貨幣運動,產出影響,因此政策變動會和不變時的影響一樣。
C、如果聯儲在人們確定工資與價格之後決定貨幣供給,那麼它就可以系統地運用貨幣政策去穩定產出。理性預期理論認為人們可以最好的利用所有可以獲得的資訊來預期未來價格水準。這 包括國家經濟資訊和聯儲的反應資訊。這既不意味著人們知道國家經濟會如何,也不意味著人 們准確知道聯儲會如何:他們只是做出他們自己最好的猜測。隨著時間推移,聯儲收集了關於經濟狀況的更多資訊,此時由於工資和價格合同已經簽訂, 人們會繼續按合同行事。聯儲就可以使用貨幣政策來干預實際物價水準,從而系統的干預產出。
4. 一些經濟學家相信稅收對勞動供給有重要影響。他們認為,高稅收使人們想少工作,而低稅收使人們想多工作。考慮這種影響如何變動宏觀經濟分析。
A、如果這種觀點正確的話,減稅如何影響自然產出率?
B、減稅如何影響總需求曲線?如何影響長期總供給曲線?如何影響短期總供給曲線?
C、減稅對產出和物價水準的短期影響是什麼?你的回答與沒有勞動供給效應情況有什麼不同? D、減稅對產出和物價水準的長期影響是什麼?你的回答與沒有勞動供給效應情況有什麼不同?
【答案】
A、自然產出率由生產函數決定Y = F ( K , L) 。如果減稅使工人更努力了,那麼勞動L 增加,從而增加了自然產出率。
B、由於減稅使可支配收入增加,從而消費增加,所以總需求曲線向右移動。由於自然產出率增 加,使長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減稅對短期總供給曲線(SRAS)的影響取決於使用何種模型。由于在任何實際工資水準下工人願意提供更多的勞動,所以勞動供給曲線向右移動,而勞動需 求曲線不變。在黏性工資或黏性價格模型中勞動數量是由需求決定的,因此短期總供給曲線不 改變。相反,不完全資訊模型認為勞動市場總是均衡,因此更多的勞動供給會立即導致更多的 勞動需求,短期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
C、如果使用黏性工資或黏性價格模型,那麼短期分析與沒有勞動供給效應的傳統模型相同。即, 由於短期總供給不變而總需求升高,所以價格和產出都上升。如果使用不完全資訊模型,短期
總供給曲線向右移動,以至於與傳統模型相比,減稅更具擴張性,而較少通脹。如圖13-2 顯示了兩種模型的影響。A 點是初始均衡,SW 點是黏性工資模型下的新均衡,II 是不完全資訊模型下的新均衡。
圖 13-2 Y 圖 13-3 Y
D、與普通模型相反,減稅會通過增加勞動供給而增加長期產出。政策對於價格的長期影響是不確定的,部分取決於短期總供給曲線是否向右移動。如圖13-3 顯示了長期均衡的變化。
5. 被比爾•克林頓認命為聯辦儲備局副主席的經濟學家艾倫•布林德(Alan Blinder)曾經寫過以下一段話:
達到美國和其它工業國家所經歷的低而溫和的通貨膨脹率的成本看來應該是非常適度的—更像重感冒而不是社會的癌症……作為理性的個人,我們不願意為了治療頭痛而做開顱手術。但是, 作為一個集體,我們通常是用經濟上等同的開顱手術(高失業)來治療通貨膨脹這種感冒的。
你認為布林德這段話的意思是什麼?布林德所提出的觀點的政策含義是什麼?你同意嗎?為什麼同意或不同意?
【答案】這段話中,布林德認為在低通貨膨脹的國家中(如美國),治療通貨膨脹的收益是很小的但成本是巨大的。因為菜單成本、皮鞋成本和稅收扭曲並不多,因此降低通貨膨脹收益不大。相反,在此過程中所產生的失業和產出下降是巨大的。
布林德認為政策制定者應當將反通脹的收益和成本作為治理通脹的原則,不應該在低通脹 時采取緊縮政策。這段話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否應當使政策制定者關心較高的通脹?第二, 是否應當使政策制定者關心更可預期的通貨膨脹?布林德可能認為這兩個問題相對於穩定產出 問題並不重要。
6. 對於過去5 年中的每一年,找出用(包括所有項目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和用剔除食品和能源的CPI 衡量通貨膨脹率。比較通貨膨脹的這兩種指標。為什麼他們可能不同?這些不同告訴你關於總需求曲線和短期菲力浦斯曲線的哪些移動?
【答案】有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到CPI 數據。第一種方法是進入消費物價指數
(Consumer Price Index)連結,然後進入最近發佈的資訊,這樣可以找到一個表格,然後進入第一個連結消費物價指數摘要(Consumer Price Index Summary)。中間部分有一個表格顯示近年來“12 個月百分比變化”,如下顯示了1996 年到 2001 年的數據:
CPI 比除食物和能源的外的CPI 更加不穩定。例如,CPI 從 1998 年到 1999 年急劇上升,而2000 年到 2001 年急劇下降,而在除食物和能源的CPI 中沒有。這種差別反映了食物和能源,特別是能源,價格波動相當劇烈。
當能源價格降低時,CPI 的升高幅度小於除食物和能源外的CPI,這表示供給衝擊使總供給曲線和菲力普斯曲線下降。例如,在1997 和 1998 年,當 CPI 的升高幅度小於除食物和能源外的CPI 時,我們會認為通貨膨脹的降低不需要失業率高於其自然率水準。的確,在那個時期失業率下降了。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