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二 我們所能認識的真理 — 真理論

前幾次我們講解了認識的過程,現在我們要來探討認識的性質。

我們認識到卓別林是滑稽大王,也認識到他有小鬍子,這小鬍子與希特勒的小鬍子有相似之處……那麼,我們所認識到的這一切,是真的嗎?這些只是我們自己頭腦裡的幻想嗎?這些都是卓別林先生本身所擁有的特徵嗎?

或許有人會說:「這還用問嗎!小鬍子當然是真的,卓別林當然是滑稽大王,這怎麼可能是幻想呢?」

但是,世界上偏偏有一些觀念論的哲學,反對這種看法。他們認為我們所認識的一切,都是幻想,都是主觀的東西,客觀事物的本質和我們的認識是不同的。

佛教裡的一些思想也帶有這種色彩。佛經中有這樣一個故事:兩個人在海邊散步,看到遠處海中有一艘帆船。一個人說:「你看,那船在動啊!」另一個人則反駁:「不是船在動,是風在動,因為船是被風吹動的。」兩人爭論不休,於是去找釋迦牟尼判斷。釋迦的回答是:「船沒有動,風也沒有動,是你們兩個人的心在動。」

這個故事、這樣的評判,難道不是很荒唐嗎?然而在佛教中,這被當作很重要的道理,鄭重地記載在經典上。佛教主張,我們所看到的、所認識的,都不是客觀事物本身的真相。風和船的動,不過是我們心中生出的幻想罷了。小鬍子、滑稽大王這些概念,也是我們心裡產生的,而卓別林本身並沒有這些特質。

依照這種思想來看,認識的性質是主觀的。

主觀的真理

還有一種思想也不承認客觀認識,它主張一個人的認識隨著生活地位等各種情況而改變。例如,在飢荒時期,有些人把草根樹皮當作美味,但對於生活稍好的人來說,這些東西絕不會被認為是食物。草根樹皮究竟是什麼呢?我們無法給出最終的答案。我們只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欲望,構造出適合自己的見解。因此,認識是主觀的,我們只能知道主觀的真理,無法接近客觀的真理。

近幾十年來,一種叫「實用主義」(Pragmatism)的哲學出現在美國,並由胡適引入中國。實用主義又稱為「實驗主義」,它主張一切知識都應經過實驗驗證,才能確定它是否是真理。這看起來似乎正確,但實用主義的實驗方法極其狡猾。

例如,草根樹皮是否美味?實用主義者說:「拿來實驗吧。」如果吃的人是飢民,他會說比觀音土更好吃,那實用主義者就會宣稱:「這就是實驗的結果,草根樹皮美味可口。」如果是富人,他可能說:「看到草根樹皮就噁心。」實用主義者則會說:「這是實驗的結果,草根樹皮讓人作嘔。」

由此可見,實用主義只看眼前的實用效果,只要能滿足眼前需求的就是真理。不同地位的人對同一件事物的認識不同,因此實用主義只承認主觀的相對真理,結果就是無法分清真與假。

相對的真理

實用主義認為,我們眼前所知道的真理,只是在當下才成立,不能應用於過去或將來。這種僅適合於眼前狀態、地位或目的的真理,叫做「相對的真理」。

實用主義只承認主觀的相對真理,結果是把真與假分不清。例如,這裡有一顆胡桃,我們說:「這胡桃可以剝開來吃。」這是真理嗎?實用主義者會要求剝開來看,如果能吃,他就承認是真理。但如果這裡有個小孩,我們為了阻止他吃胡桃,騙他說:「這胡桃有毒,吃了會死。」小孩真的不吃,那麼實用主義者也會認為這是真理,因為它達到了眼前的效果。

實用主義者認為,一切有實用效果的道理都是真理,但這種觀點是荒謬且欺人的。真正的真理必須具有客觀性,而不是主觀隨意編造出來的。

真理的客觀性

真理必須符合客觀事物的真實情況,不能由主觀隨意捏造。真理必須具有客觀性。那麼,什麼人的見解才是真理呢?

只有站在前進實踐立場上的人,才能認識客觀的真理。那些騙小孩的人因為不願意讓孩子吃到胡桃,所以說謊;賣胡桃的人因為要賣掉胡桃,所以過度宣傳它的好處。只有那個購買者,為了不吃虧而打破胡桃檢查其內部,才能得出與客觀一致的見解,這才是真理。

絕對真理與相對性

真理如果一成不變,適用於任何時間和情況,那就叫做「絕對真理」。然而,在現實中,我們的認識是不斷進步的,因此不可能完全把握絕對真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只能承認相對真理,而是說真理有其絕對性和相對性。

我們所認識的真理必須符合客觀事物,因此在內容上它具有絕對性。但由於認識是漸進的,我們只能逐步接近絕對真理。因此,真理具有相對的形式和絕對的內容。隨著認識的不斷發展,真理會越來越深刻、越來越接近絕對真理。

總之,真理不斷發展,我們的認識進步無限。我們所能認識的真理,雖然有相對的形式,但其內容卻是不斷接近絕對的。因此,認識的過程是永無止境的,真理的追尋也是無止境的。

這篇文章探討了真理的性質,從不同哲學立場切入,包括佛教、觀念論、實用主義以及客觀真理的觀點。以下是對這篇文章的評價:

結構和論證清晰: 文章的邏輯結構清晰,從認識過程的介紹逐步進入真理的討論,先介紹主觀認識的觀點,接著批判實用主義,最後強調客觀真理和絕對真理的性質。這樣的順序使得讀者能逐漸理解作者的觀點,邏輯上的層層遞進也使得論證更有說服力。

批判性分析多種思想: 文章批評了觀念論、佛教觀點和實用主義,指出這些立場下的認識只是主觀的、相對的真理,並提出它們無法真正描述客觀事物。對於實用主義,文章指出其只看重實用效果而忽略了真理的客觀性,這種批判顯示出作者對真理性質有較為深刻的理解。

強調真理的客觀性和進步性: 作者強調真理的客觀性,即真理必須符合客觀事物的實際情況,不能由主觀任意捏造。這種觀點強調了認識過程中科學性和實事求是的重要性,符合客觀實在論的立場。同時,作者也提到我們對真理的認識是不斷進步的,並非一成不變的,這種對絕對真理和相對性的論述顯示出對辯證法的認識。

比喻的使用: 文中用到了卓別林的小鬍子、海邊的船、草根樹皮等具體事例來闡述抽象的哲學概念,使得文章更容易理解。尤其是透過小孩和胡桃的例子,生動地揭示了實用主義在面對真理上的相對性和潛在的荒謬。

不足之處:

偏見和缺乏中立性:作者對觀念論和實用主義的批判中存在較強的偏見,尤其是對佛教和實用主義的看法未能展現其思想的深度和背景。對於實用主義來說,雖然它有局限,但其強調實驗和效果的立場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科學實踐的發展。
未深入解釋主觀與客觀的交互影響:文章中雖然提出了真理的客觀性,但對主觀和客觀認識之間的互動並未深入討論。實際上,主觀認識和客觀世界之間的互動是認識論中的重要議題,這部分缺少深入的闡述。
絕對真理的問題:作者提到絕對真理,但並未充分說明何種情況下可以達到或如何逐漸接近絕對真理,這在某種程度上讓讀者對「絕對性」的理解存在疑惑,可能需要更明確地探討真理的絕對性是如何體現的。
總體來說,這篇文章對於真理問題的探討具有相當的啟發性,從多個哲學觀點入手,最終引出對真理客觀性和發展性的思考。文章的例子生動形象,幫助讀者理解複雜的哲學觀念。不過,對其他哲學立場的批評略顯單薄且缺乏中立性,絕對真理的論述也可以更深入。這些都是可以改進的地方,以更全面、公正地探討認識的性質。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CHUNGW 的頭像
    HCHUNGW

    HCHUNGW的部落格

    HCHUNG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