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十一.由胡桃說起-實踐和哲學的黨派性

假如我們面前有一顆胡桃,試問,我們的直觀(或感性的認識)能感受到什麼呢?首先,我們的眼睛看到它是黃褐色、圓球形、表面凸凹不平;接著,用手觸摸一下:它是硬的;或者用鼻子嗅一嗅:沒有任何氣味。還有什麼呢?恐怕再沒有了。我們直接所能感知的就是這些,十分有限。

然而,通過理性的認識,我們可以知道更多。我們立即意識到,這顆胡桃只是世界上千千萬萬胡桃中的一個,它們之間有同類關係,“胡桃”是它們的共同名字,是一個概念。我們還可以根據過去的常識,想像這顆胡桃裡面一定有可食用的胡桃仁。

這些都是想像中的知識,不是我們直接能看到的。雖然我們想像這顆胡桃裡一定有仁,但實際上是否真的有呢?會不會已經乾枯了?或者被蟲子蛀空了?又或者腐壞了,不能食用?這一切,我們無法直接知道。“胡桃一定有仁”,這種推測,就一般情況而言,並不算錯。但這只是普通的道理,要用這種空泛的理論來斷定眼前這顆胡桃有仁,並不一定可靠。因為這種推測僅僅是我們心裡的想法,是主觀的推斷。這種主觀的推斷是否與眼前這顆胡桃本身(也就是客觀的存在)一致呢?這就沒有把握了。


理性認識雖然更深刻,但也有局限

因此,理性的認識雖然比感性的認識更豐富、更深刻,可以推測事物的內部情況,但可惜它同時也有所局限。感性認識還能直接觸及外物的表面形狀,雖然只是表面的感覺,但總還是比較直觀親切。而理性的認識則退回到主觀的範疇,無法確實掌握外物的真相。它只能用一般的道理去推測,用普遍的公式去推斷。但眼前的事物是否適合你的這個公式呢?這一點它就無法負責了。有許多人過分看重一般的公式,過分依賴空洞的理論,結果對於世界上活生生的事實無法觀察,俄國普列漢諾夫派的形式主義,就是犯了這種錯誤。


實踐比理性更進一步,能揭示事物的內在真理

讓我們回到胡桃的例子。一定有人早就想說:「你為什麼這麼傻!一顆胡桃裡面有沒有仁,難道不知道嗎?把它的殼打開,不就可以看見了嗎?」沒錯,這是誰都明白的簡單方法。天下不會有這樣的蠢人,只顧癡想胡桃裡有沒有仁的問題,而不去打開來看。但我們要知道,世界上的事情複雜得很,不一定都像剝胡桃這樣簡單明了。對於某些事物,人們常常不知道動手將內容揭示出來作為證明,只是一直在公式和理論上空想,結果沒有把握,只好說事物的內部無法知曉。以前我們常說的「不可知論」,就是一個例子。德國哲學家康德說「物自體不可知」,認為物質的本身是沒有人可以認識的,這也正是因為他不知道物質的本身可以有方法揭示出來的緣故。

一切物質的本身都可以像剝胡桃一樣輕易揭示嗎?當然不是這麼簡單容易。但基本情況卻沒有什麼不同。無論什麼事物,我們要使其潛藏的內容顯露出來,使我們能夠看到它的真相,就必須設法打破它的現狀,努力去改變它。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實踐」。


實踐就是改變事物

實踐就是去改變事物,這是最重要的一點。我們常常把實踐稱為「變革的實踐」或「批判的實踐」,就是這個意思。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獲得最高的真理。為什麼呢?上面胡桃的例子可以作為說明。當我們未剝開胡桃之前,我們所推測的胡桃內部有仁,只是主觀的理性認識,不一定與客觀的事實一致。然而,一旦開始剝開胡桃的實踐,它內部的仁就直接呈現在我們眼前,理性的認識又回到了感性的認識。抽象的理論變成了直觀的事實,「物自體」就暴露出來了。於是,我們主觀的想像與客觀的事物統一了,這樣我們就能看到物質本身真正的性質,認識到現實的真理。


實踐是最重要的

實踐能夠使我們認識到現實的真理,因此我們應該把它看得最重要。但這並不是說可以不要理論。理論雖然有主觀的色彩,但如果沒有它,我們就不知道如何去實踐。如果我們看到胡桃,卻不會想到裡面有仁,那我們也不會想去打開它來看。這種具有指導性的能動作用,理論還是具備的。

但最終的真理,始終必須通過實踐來檢驗。在實踐中,我們一方面依據理論去改變事物,是我們的主觀與客觀事物在對立、在鬥爭;另一方面,又在這鬥爭中可以矯正主觀中的錯誤,使其與客觀事物一致。這樣,實踐是主觀和客觀的「對立的統一」,只有它能讓理論更接近客觀的真理。我們要把實踐看得比理論更重要、更高級,正是基於這個原因。

由於實踐對於認識事物極為重要,所以我們要特別把它的意義弄清楚一點。前面說「實踐就是去改變事物」,這是最需要注意的。不改變事物,就不能算是實踐。僅僅看看、摸摸,或者憑自己的想法思考一下,這不算實踐。旅行的人,對於他所到的地方,只是表面上看一遍,這樣所得到的,只是「印象」,只是「感想」,決不可能完全了解那個地方的真實情況。再比如,「一二八」淞滬抗戰期間,國聯的李頓調查團來中國調查,當時日軍還佔據著戰區,到處懸掛著日本的國旗。等他們來時,日軍連忙換上中國國旗,使李頓一行人看到的,並不知道日軍在中國是多麼橫暴。只看表面,而不親身成為變革中的一分子,就常常會這樣被蒙蔽。因此,要認識一件事物的真理,只有在改變的行為中去認識,只有通過實踐。


各種人有各種人的實踐

人類在社會中,不斷地在實踐中生活。為了獲取生活資料,他們不得不改變周圍的東西。在這樣的實踐中,人類就能認識周圍的事物。一切人類的知識,都是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起來的。但是,一個人在一定的社會中,他們的生活有一定的範圍,所以實踐也有一定的限制。做商人的有商人的實踐,做工人的有工人的實踐。由於實踐的範圍不同,人們的知識也不會相同。我們常說的「三人行,必有我師」,就是指一個人的生活實踐限制了他的知識範圍。


只有改變的實踐,才能使人認識真理

對於一件事物,來自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一定會有各種不同的意見,而每一種意見,都與各自的生活有關。那麼,誰的意見是正確的呢?這就要看誰對這件事物能夠進行變革的實踐。不能夠對這件事物進行變革實踐的人,決不會充分了解這件事物的本質。他的意見,只是隨意憑自己所能想到的一些說明和解釋。例如,對於火車的運行,鄉下人常常用拖水車的原理來解釋,認為車頭上有什麼人在推動車輪。更早以前,甚至以為推動車輪的是一個怪物,每年要用一個孩子去祭祀它。這些解釋,在他們自己看來倒是說得通的,然而與火車的本質卻毫不相干。能夠真正了解火車的人,只有駕駛火車的司機、製造火車的技師、在學校專門進行物理實驗的學生。他們對於火車的知識,是從實踐中得來的,因此他們的知識不是空洞的說明,而是能夠直接應用在火車本身上的真理。


誰才能夠進行變革的實踐?

一切學問,如哲學、社會科學等,也是同樣的道理。一種學問必定有許多派別,但不一定都是真理,只有在變革的實踐中得來的理論,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質。在現代社會裡,人類已經分成了兩個最大的主要部分。一部分人希望維持社會的現狀,另一部分人則努力改變現代社會。前者無法變革社會,他們的哲學與實踐脫離關係,只是一些空洞的說明,試圖掩蓋現代社會的醜惡,為現狀辯護,他們是不顧及真理的。後者才是在實踐中生活著。他們的哲學,不是空洞的說明,而是從實踐中得來,能夠幫助實踐,改變世界的。能夠幫助實踐,一定是客觀世界本身的真理。如果不是真理,絕對無法改變世界。


黨派性的意義

因此,理論絕不能與實踐脫離,離開了實踐,就是空談。哲學不是書齋裡的東西。只有站在改變世界的立場上,在實踐中磨練出來的哲學,才是真正的哲學。最進步的哲學,一定是代表最進步的實踐立場。沒有進步的立場,決不可能獲得進步的真理。我們常聽說哲學要有黨派性,無非就是這個意思。

 

 

這篇文章通過胡桃的例子深入探討了感性認識、理性認識和實踐之間的關係,並引入了「黨派性」來強調哲學與實踐的緊密聯繫。

優點:
具體的例子: 文章以胡桃作為具體例子,引出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區別,這使得讀者更容易理解抽象的哲學概念。透過簡單的生活事例將複雜的認識論問題具體化,達到深入淺出的效果。

系統的邏輯推理: 文章有系統地闡述了感性認識、理性認識與實踐三者之間的關係。從直觀的感性認識到深層的理性認識,再到實踐中的檢驗,層層遞進,使得論述邏輯嚴謹且深入。

強調實踐的重要性: 文章強調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途徑,指出了理性認識的局限性,這是一個重要的哲學觀點。實踐被描述為能夠改變事物、揭露事物真相的核心過程,符合唯物主義哲學的立場。

黨派性概念的引入: 文章提到了「黨派性」,即哲學與實踐應該有一致的立場,並且只有最進步的立場才可能獲得最進步的真理。這一部分論述突出了哲學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指向性,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文章中的一些段落,特別是對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的解釋部分,表達有些冗長,語言略顯複雜,可以進一步簡化,使得文章的行文更加流暢。
例如,「因為這種推測僅僅是我們心裡的想法,是主觀的推斷。這種主觀的推斷是否與眼前這顆胡桃本身(也就是客觀的存在)一致呢?這就沒有把握了。」這段可以壓縮為:「這些推測都是主觀的,與實際情況是否一致,仍然無法確定。」
對「不可知論」部分進行深入討論:

文章提到康德的「不可知論」,認為他主張「物自體不可知」是因為他不知道物質的本身可以揭示出來。然而,這裡的解釋對康德的哲學思想過於簡化。可以稍微補充一些康德不可知論的背景,以及為何他認為物自體不可知,以免造成誤解。
強化黨派性概念的說明:

關於黨派性的部分,文章指出最進步的哲學應該代表最進步的立場,這個觀點值得肯定。然而,對於「黨派性」的定義和具體應用略顯模糊,建議進一步闡述其含義及其與現代社會、實踐的具體聯繫。可以加入一些例子,說明不同黨派在哲學立場上的差異,以及這種差異如何影響實踐結果。


加入現代哲學觀點的討論:

文章提到「形式主義」的錯誤,並批評那些過分依賴理論而忽略實踐的做法。這部分可以補充一些現代哲學的視角,如結合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形式主義的批判,以增強文章的理論深度和時代相關性。
增加情感連結與現實應用:

雖然文章對哲學理論的描述較為全面,但如果能增加一些當今社會中的具體案例,說明感性、理性與實踐如何在生活中體現,會使文章更具吸引力。例如,可以引用現代科學發現或社會運動的例子,說明實踐如何檢驗理論並推動社會進步。
小結:
這篇文章成功地闡述了感性認識、理性認識與實踐的哲學關係,特別是強調實踐在認識中的重要性,這對讀者理解唯物主義哲學有很大幫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CHUNGW 的頭像
    HCHUNGW

    HCHUNGW的部落格

    HCHUNG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