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經濟學》(第10版)保羅·R·克魯格曼
重點筆記
第三章 勞動生產率與比較優勢:李嘉圖模型
1.機會成本:利用一定資源或時間生產一種商品時,而失去的利用這些資源生產其他最佳替代品的機會。
2.比較優勢: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於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種產品的機會成本,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具有比較優勢。
比較優勢和國際貿易的基本原理:如果每個國家都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則兩國之間的貿易能使兩國都受益。
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提出的國際貿易模型。他指出,國際勞動生產率的不同是國際貿易的唯一決定因素。該理論被稱為李嘉圖模型。
3.單一要素經濟
單位產品勞動投入(aL):生產率的倒數,用來表示勞動生產率。
生產可能性邊界(PPF):一個國家的資源是有限的,它所能生產的產品也是有限的,因此就存在著產品替代的問題:多生產一種產品就意味著要犧牲另一種產品的產量。
一個經濟體的生產可能性邊界(PPF)顯示了其固定數量資源所能生產的商品的最大數量。
本國資源對產出的限制:aLCQC + aLWQW ≤ L
(斜率的絕對值等於橫軸商品的機會成本)
QW = L/aLW – (aLC /aLW )QC ,k= - aLC /aLW =乳酪的機會成本
相對價格與供給
簡化模型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乳酪和葡萄酒的供給是由勞動力的流向決定的,而勞動力總會流向工資比較高的部門。單一要素模型中不存在利潤,乳酪部門每小時的工資率等於一個工人在1小時內創造的價值PC/aLC,葡萄酒部門每小時的工資率等於PW/aLW。
當PC /PW > aLC /aLW時,乳酪部門的工資率就比較高,該國會專業化生產乳酪;當PC /PW < aLC /aLW時,葡萄酒部門的工資率就比較高,該國會專業化生產葡萄酒;當PC /PW = aLC /aLW時,該國會生產乳酪和葡萄酒兩種產品。
價格與生產之間關係的關鍵命題:當一個國家的乳酪的相對價格高於它的機會成本時,該國就專門生產乳酪;當乳酪的相對價格低於它的機會成本時,該國就專門生產葡萄酒。
在沒有國際貿易時,產品的相對價格等於它們的相對單位產品勞動投入。如:PC /PW = aLC /aLW
4.單一要素世界中的貿易
絕對優勢:當一個國家能夠以少於其他國家的勞動投入生產出同樣單位的商品時,我們就說該國在生產這種商品上具有絕對優勢。如:aLC < a*LC 和 aLW < a*LW
本國在生產乳酪上具有比較優勢:aLC /aLW < a*LC /a*LW 或aLC / a*LC < aLW /a*LW
如果沒有國際貿易,本國乳酪的相對價格為aLC /aLW,外國乳酪的相對價格為a*LC /a*LW 。
一旦進行國際貿易,因為外國乳酪的相對價格比本國高,將乳酪從本國運到外國或將葡萄酒從外國運到本國就是有利可圖的生意。最終,本國將出口足夠的乳酪,外國將出口足夠的葡萄酒,從而使得兩國商品的相對價格相等。
⭐國際貿易發生後相對價格的確定(使用一般均衡分析而非局部均衡分析)
一般來說,國際貿易的結果是,一種貿易產品對另一種產品的相對價格停留在貿易前兩國的相對價格之間。相對價格趨於聚斂的效應是各國都只專業化生產單位產品勞動投入相對較低的產品。
貿易所得
驗證方法1:一方面,本國可以用1小時勞動生產1/aLW加侖葡萄酒;另一方面,本國可以用1小時勞動生產1/aLC磅乳酪,並出口這些乳酪來換取葡萄酒,交換條件是1磅乳酪交換PC/PW加侖葡萄酒,這樣,1小時勞動就可以生產(1/aLC)/(PC/PW)加侖葡萄酒。
只要條件:(1/aLC)/(PC/PW)>1/aLW 或 PC/PW>aLC/aLW 成立,則出口乳酪間接生產的葡萄酒就比1小時勞動直接生產的葡萄酒要多。
而在世界市場均衡時,如果沒有一個國家同時生產兩種產品,就一定有PC/PW>aLC/aLW 。
同樣,外國也可以通過生產並出口葡萄酒來換取乳酪的方式更高效地“生產”乳酪。
故兩國均可以從貿易中獲利。
驗證方法2:貿易前,消費可能性邊界與生產可能性邊界是一致的。而一旦國際貿易發生,各國便可以消費與其產出不同的產品組合。在兩國,貿易都擴大了消費選擇的範圍,因此也必將提高各國居民的福利水準。
相對工資
一國工人的相對工資是指該國工人每小時的工資與外國工人每小時工資的比值。
工資率位於兩國的兩個工業部門的相對勞動生產率之間。正因為相對工資率位於相對生產率之間,兩國才各自在一種產品上具有成本優勢。
高工資可以被高生產率抵消,低生產率可以被低工資所抵消。
5.對比較優勢的誤解
(1)生產率和競爭力:只有當一個國家的生產率達到足以在國際競爭中立足的水準時,它才能從自由貿易中獲益。 ×
一個產業的絕對生產率優勢既不是產生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一個產業的競爭優勢不僅取決於該部門相對於別國同一部門的生產率,也取決於本國相對於外國的工資率。
(2)貧民勞動論:如果來自外國的競爭建立在低工資的基礎上,那麼這種競爭就是不公平的,而且會損害其他參與競爭的國家。 ×
外國的低工資率與本國是否從貿易中獲利的問題並無關係。對本國來說,關鍵的事實只是:用本國自己的勞動力來衡量,本國生產乳酪換取葡萄酒比直接生產葡萄酒更便宜。這樣的貿易對本國來說是有益的。
(3)剝削:如果一個國家的工人比其他國家工人的工資低很多,那麼貿易就會使得這個國家受到剝削並使其福利惡化。 ×
除非有更好的選擇方案,否則就不能說低工資下的貿易意味著剝削。
第四章 特定要素與收入分配
1.國際貿易對收入分配有著巨大的影響,其原因有兩個:①作為貿易的短期結果,資源從一個部門向另一個部門的轉移不可能立即實現,也不可能毫無成本地進行;②各產業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有所不同。一國所生產的產品結構的轉換將自然而然地減少對某些生產要素的需求,同時增加對另外一些生產要素的需求,即貿易的長期影響。
2.特定要素模型
特定要素模型由保羅·薩繆爾森和羅奈爾得·鐘斯創建發展的。它假定一個國家生產兩種產品,勞動供給可以在兩個部門之間進行分配。與李嘉圖模型不同的是,特定要素模型允許勞動以外的其他生產要素的存在。勞動可以在部門之間進行流動,是一種流動要素,其他要素則是特定的,即只能被用於生產某些特定產品。
3.模型的假設
一個國家能生產兩種商品:棉布和糧食。三種生產要素:勞動(L)、資本(K)和土地(T)。
生產棉布需要投入K和L,生產糧食需要投入T和L。
棉布的生產函數:QC = QC (K, LC)
(Qc表示棉布的產出;K表示資本存量;Lc表示棉布生產中所雇用的勞動力)
糧食的生產函數:QF = QF (T, LF)
(QF表示糧食的產出,T表示土地的供給量;LF表示糧食生產中所雇用的勞動力)
對於國家整體來說,各部門投入的勞動之和一定等於總的勞動供給量L,即LC+LF=L
4.生產可能性
棉布的生產函數 勞動的邊際產量(即生產函數的斜率)
生產函數的形狀反應了邊際收益遞減效應,即如果只增加勞動投入而不增加資本投入,增加一個工人就意味著減少每個工人所操作的資本量,因此每一單位相繼增加的勞動所帶來的產量增加都比前一單位要少。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第一象限:一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PP);第二象限:糧食的生產函數;第三象限:一國的勞動資源配置(AA);第四象限:棉布的生產函數。
在李嘉圖模型中,勞動是唯一的生產要素,生產可能性邊界是一條直線。
在特定要素模型中,其他生產要素的加入使得生產可能性邊界PP變成了一條曲線。曲線PP的彎曲反映了在各部門中都存在著勞動的邊際收益遞減規律。邊際收益遞減規律是特定要素模型和李嘉圖模型的關鍵區別。
曲線PP的斜率即用糧食衡量的棉布的機會成本,也就是為了增加1單位棉布的產量所必須犧牲的糧食產量為:生產可能性曲線的斜率=-MPLF/MPLC=-糧食部門勞動的邊際產量/棉布部門勞動的邊際產量
5.價格、工資與勞動配置
遵循利潤最大化原則,雇主會雇傭勞動,直至滿足:
在棉布部門 MPLC x PC = w
在糧食部門 MPLF x PF = w
由於勞動是流動要素,它將從低工資率部門向高工資率部門流動,直至兩個部門的工資率相等為止。勞動在棉布和糧食兩個部門的配置使得兩個部門勞動的邊際產量價值(P*MPL)相等。實現均衡時,工資率應與勞動的邊際產量價值相等。
MPLC*PC=MPLF*PF=w
或改寫為 -MPLF/MPLC = -PC/PF
左邊是生產可能性邊界在真實生產點上的斜率,右邊是負的棉布相對方程。
在生產點上,生產可能性邊界一定與一條斜率為負的棉布價格與糧食價格之商的直線相切。
(特定要素模型中的生產)
一國會在生產可能性邊界(PP)的某一點上進行生產,生產可能性邊界在該點的斜率等於負的棉布相對價格。
6.糧食與棉布相對價格的變動,對勞動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影響
(1)價格同比例變化
當PC和PF同比例變化時,模型中的其他因素並不發生實際的變化。工資率與價格以相同的比例上升,所以實際工資率即工資率與產品價格之比並不受任何影響。由於各部門所雇用的勞動量不變,實際工資率不變,因此資本所有者和土地所有者的實際收入也沒有變化。總之,各方所處的情形都與價格變化之前一樣。
(2)相對價格的變化
PC的上升使棉布部門的勞動需求曲線以相同的比例上移,並使均衡點從點1移至點2.這一移動產生了兩個重要結果:①工資率上升,但上升幅度比棉布價格上升的幅度要小。(因為隨著棉布部門就業人數的增加,該部門勞動的邊際產量會下降)②PC單獨上升時,勞動會從糧食部門向棉布部門轉移,因而棉布的產出會增加,糧食的產出會減少。
棉布價格的上升
棉布相對價格的變動所引起的產出變動 相對價格的確定
一國的生產點總是位於它的生產可能性邊界PP上的某一點,在該點處PP的斜率等於負的棉布相對價格。因此,PC/PF的增加會使得生產點沿著生產可能性邊界向右下方移動,即棉布的產出更多了,糧食的產出更少了。
在特定要素模型中,棉布的相對價格上升會導致棉布對糧食的相對產出增加,因此,相對供給曲線RS上向上傾斜的。曲線RS與相對需求曲線RD的交點決定了均衡的相對產出和相對價格。
相對價格的變化對收入分配的影響可以概況如下:
①對相對價格上升的部門來說,特定的要素一定會收益。
②對相對價格下降的部門來說,特定的要素一定會受損。
③流動要素的福利變化不能一概而論。
7.特定要素模型中的國際貿易
貿易和相對價格
特定要素經濟的相對供給曲線和世界相對供給曲線不同,因為國家之間的技術不同或資源不同。而各國的相對需求曲線不存在差別。參與貿易使得棉布的相對價格從(PC/PF)1增加至(PC/PF)2,這使該國生產相對更多的棉布。同時,由於棉布相對價格的上升,該國消費者對糧食的相對需求會增加。因此,該國會出口棉布並進口糧食。
結論:開放貿易時,一國會出口相對價格上升的產品,並進口相對價格下降的產品。
8.收入分配和貿易所得
貿易會使一國出口部門的特定要素受益,但使進口競爭部門的特定要素受損,而對流動要素的影響是不確定的。
一個國家消費的價值必須等於它生產的價值:PC x DC + PF x DF = PC x QC +PF x QF
即DF - QF = (PC / PF) x (QC – DC )
DF - QF是該國糧食的進口量,故糧食的進口量等於棉布的出口量乘以棉布的相對價格。
等式表明一國能夠承擔得起的進口是有限的,或者說是受到它所出口的產品數量的約束的。等式可以稱為預算約束。
開放經濟的預算約束線及貿易所得
①預算約束線的斜率是-PC/PF,即棉布的相對價格。②預算約束線與生產可能性邊界相切與所選擇的生產點。 點1代表了該國的生產點。該國可以沿著它的預算約束線選擇消費點。在貿易之前,該國必須消費它的產出,例如生產可能性邊界(PP)上的點2。在預算約束線處於陰影中的部分,是由貿易後可行的消費選擇組成的,在這一區域中,兩種商品的消費量都比貿易前的點2處要高。
結論:對於一個開放經濟,兩種產品的消費量均大於參與貿易之前的水準是可能的。只有當貿易前的生產就位於點1時,貿易才不會對生產產生任何影響,除此情況之外,總會存在部分預算約束使得貿易後兩種產品的消費量達到更高的水準。一國能從國際貿易中獲益,其根本原因是貿易擴大了一國的選擇範圍,這意味著總能找到一種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來使得每個人都能從貿易中獲利。
第五章 資源與貿易:赫克歇爾-俄林模型
1.為了分析資源差異在貿易中所起的作用,在本章討論的模型中,我們假設各國間的資源差異是產生貿易的唯一原因。模型表明,國內各種資源【生產的相對要素充裕度】和生產技術【影響不同產品的生產中使用不同要素的相對密集度】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對一國的比較優勢產生影響。
用各國之間的資源差異來解釋國際貿易原因的學說——赫克歇爾-俄林理論。
這一理論強調了不同生產要素在不同國家資源中所占的比例與它們在不同產品的生產投入中所占的比例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它又被稱為要素比例理論。
2.兩要素經濟模型
兩個國家(本國和外國)、兩種產品(棉布和糧食)及兩種生產要素(資本要素(資本和土地)、勞動)。
在模型中,假定原來不能流動的每個部門的特定要素(資本和土地)在長期中都可以流動,並把它們視為資本要素。在長期,資本和勞動力都可以在部門之間進行流動,並使兩者在兩個部門中的報酬(租借利率和工資)都達到均等。
3.價格與生產
給定每個部門所雇用的資本和勞動的數量,每種產品的產量由其生產函數來確定:
QC=QC(KC,LC) QF=QF(KF,LF)
一國資本存量K和勞動供給L都是固定的,被分配於兩個部門的生產當中。
aKC=生產1碼棉布所需要投入的資本
aLC=生產1碼棉布所需要投入的勞動
aKF=生產1卡路里糧食所需要投入的資本
aLF=生產1卡路里糧食所需要投入的勞動
區別:李嘉圖模型:生產糧食或棉布所要求的要素數量;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生產給定數量的糧食或棉布所使用的土地或勞動的數量。變化的原因:當經濟中有兩種生產要素時,對投入要素的使用可以有一定的選擇空間。
設:K = 3000;L = 2000;aKC = 2;aLC = 2;aKF = 3;aLF = 1
資本方面的資源約束:棉布和糧食生產所使用的總機時不能超過資本總供給。
aKCQC + aKFQF ≤ K 即 2QC + 3QF ≤ 3000
勞動方面的資源約束:棉布和糧食生產所使用的總工時不能超過勞動總供給。
aLCQC + aLFQF ≤ L 即 2QC + QF ≤ 2000
要素不可代替時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此生產可能性邊界的一個重要特點是:用糧食衡量的每多生產1碼棉布的機會成本是可變的,它隨著該國的生產組合向棉布傾斜,從2/3上升至2。因此,該國生產的棉布越多,生產棉布的機會成本越大。
生產要素可替代時的生產可能性邊界
如果資本與勞動可以相互替代,那麼生產可能性邊界就不再是折線。但是,隨著棉布產量的增加和糧食產量的減少,以糧食衡量的棉布的機會成本不斷上升,這一點仍然成立。
該國會在產出價值最大化的那一點上進行生產。該國產出的價值為:V = PC QC + PF QF
產出價值最大化的點位於與生產可能性邊界相切的最高的一條等價值線上。在該點處等價值線的斜率是-PC/PF。因此,用糧食衡量的多生產1碼棉布的機會成本就等於棉布對糧食的相對價格。
4.要素投入集的選擇
糧食生產中的要素投入可能性
若用w來表示勞動的工資率,r表示資本的租借利率,則對要素投入組合的選擇將取決於這兩種要素價格的比率w/r。
要素價格與投入選擇
FF曲線表示糧食生產中的勞動-資本比率選擇,CC曲線表示棉布生產中的勞動-資本比率選擇。對於任一給定的工資-租借利率比率,棉布生產都使用了較高的勞動-資本比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稱棉布生產為勞動密集型的,糧食生產為資本密集型的。
注:一種產品是勞動密集型的還是資本密集型的,取決於生產中勞動投入量對土地投入量的比例,而不是勞動投入量或土地投入量相對於產出的比例。一種產品不可能同時是資本密集型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
CC曲線和FF曲線叫做相對要素需求曲線,其向下傾斜的形狀體現了生產者對要素需求的替代效應。
5.要素價格和商品價格
完全競爭使得商品價格等於生產成本,而生產成本取決於要素價格,某一種要素的價格對商品生產成本的重要性取決於有多少該要素進入該商品的生產。
結論:在工資-租借利率比率w/r和棉布價格和糧食價格比率PC/PF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的關係。
要素價格與商品價格
由於棉布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的,糧食生產是資本密集型的。所以勞動的相對價格越高,勞動密集型產品的相對價格就一定越高。
從商品價格到要素投入選擇
假設棉布的相對價格是(PC/PF)1,如果該國這兩種商品都生產,則工資-租借利率的比率就一定等於(w/r)1,在棉布生產和糧食生產中所投入的勞動-資本比率就一定分別等於(LC/KC)1和(LF/KF)1。如果棉布的相對價格上升到(PC/PF)2,則工資-租借利率的比率也將上升到(w/r)2,此時勞動相對較貴,所以在棉布生產和糧食生產中所投入的勞動-資本比率也會下降到(LC/KC)2和(LF/KF)2。
結論:棉布對糧食的相對價格上升會導致工人相對于資本所有者的收入增加。這種相對價格的變化將通過提高用兩種商品衡量的實際工資,同時降低用兩種商品衡量的實際租金,明確無疑地提高工人的購買力,並降低資本所有者的購買力。
在赫克歇爾-俄林模型中,商品相對價格的變化不僅會改變收入分配,而且這種變化總是使得一種生產要素的所有者獲利,同時使另一種生產要素所有者的利益受損。
6.資源與產出
資源與生產可能性
勞動供給的增加會使該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從TT1外移到TT2,但是朝著棉布生產方向移動的幅度更大。其結果是,棉布的相對價格(用斜率-PC/PF表示)不變的情況下,糧食的產量從QF1下降到QF2。
生產可能性的偏向性擴張:生產可能性邊界外擴時,朝著某一部門擴張的幅度遠比朝著另一部門擴張的幅度要大。
一般來說,一國生產效率較高的產品,往往是密集使用本國相對充裕的要素進行生產的產品。
7.國際貿易對兩要素經濟的影響
假設本國的勞動-資本比率高於外國,我們稱本國是勞動充裕的國家,外國是資本充裕的國家(資源的充裕是用相對數量來定義的)。兩國對商品的相對需求完全一致。
貿易使相對價格趨同
在貿易前,點1是本國的均衡點,點3是外國的均衡點。貿易後,世界相對價格位於貿易前兩國的均衡點之間。由於本國是勞動充裕的國家(相對於外國),且棉布的生產是勞動密集型的(相對於糧食生產),因此本國成為棉布的出口方。類似地,外國成為糧食的出口方。
赫克歇爾-俄林定理:某種要素充裕的國家會出口密集使用該要素進行生產的產品。
8.貿易和收入分配
國際貿易後,在本國,棉布相對價格上升,靠勞動獲取收入的人會從貿易中獲利,而以資本為收入來源的人卻遭受損失。在外國,棉布相對價格下降,勞動者遭受損失,資本所有者獲利。
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供給相對多的資源就是這個國家的充裕要素;供給相對少的資源就是這個國家的稀缺要素。在長期中國際貿易的收入分配可以概括如下:一個國家充裕要素的所有者可以從貿易中獲利,稀缺要素的所有者會因貿易而受損。
9.要素價格均等化
在貿易後,產品相對價格的趨同導致了勞動和資本相對價格的趨同,貿易後存在著要素價格均等化的趨勢。模型中要素價格均等化的趨勢會發展到底,即國際貿易會使得兩國的要素價格最終完全相等。雖然本國勞動對資本的相對供給比外國高,但是只要它們之間有貿易往來,兩國的工資率和租借利率就會變得完全相同。
在現實世界中,各國要素價格並不相等。(因為模型假設不符合現實)
10.赫克歇爾-俄林模型的經驗證據
第七章 外部規模經濟和國際生產佈局
1.規模經濟(邊際收益遞增):雙倍的投入獲取超過雙倍的產出。生產規模越大,生產效率越高。單位產出成本隨產出的增加而下降。
2.國際貿易使得各國既能利用規模經濟來生產有限類別的產品,同時又不犧牲消費的多樣性。事實上,國際貿易還增加了可供消費的商品種類。規模經濟可以產生互惠貿易。
3.規模經濟和市場結構
外部規模經濟:單位產品成本取決於行業規模而非單個廠商的規模。
內部規模經濟:單位產品成本取決於單個廠商的規模而非其所在的行業規模。
外部和內部規模經濟對市場結構具有不同的影響。一個隻存在外部規模經濟的行業(即大廠商沒有優勢)一般由許多相對較小的廠商構成,且處於完全競爭的狀態;在存在內部規模經濟的行業中,大廠商比小廠商更具有成本優勢,就形成了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
4.外部經濟理論
英國經濟學家阿爾弗雷德·馬歇爾闡述了集中在一起的廠商比單個孤立的廠商更有效率的三個主要原因:廠商的地理集中能促進專業化供應商隊伍的形成;有利於勞動力市場共用;有助於知識外溢。
(1)專業化供應商
很多供應公司的存在,可以使得一些關鍵的設備與服務變得便宜和容易獲得,廠商因而也能集中精力做它們最擅長的事情而把其他方面的業務包給其他廠商去做。
(2)勞動力市場共用
廠商的集中能為擁有高度專業化技術的工人創造出一個完善的勞動力市場。這個市場不僅有利於廠商,也有利於工人,因為廠商會較少面臨勞動力短缺的問題,同時工人也會較少面臨失業。
(3)知識外溢
個人之間資訊與構想的非正式交流是公司獲取專業化知識的重要來源之一。當一種行業集中分佈在一個相當小的地區時,這種知識的非正式擴散經常非常有效。
(4)外部經濟與市場均衡(忽略國際貿易)
外部經濟可以引起國家產業水準上的規模收益遞增,行業規模越大,生產成本越低。
當外部規模經濟存在時,存在向下傾斜的供給曲線:因為工業產出的增加會使平均產品成本下降,工業產出越大,企業的意願售價越低。
當存在外部規模經濟時,平均產品成本隨產量上升而下降。假設生產者之間存在競爭,向下斜率的平均成本曲線AC可以被看成是向下傾斜的供給曲線。
5.外部經濟和國際貿易
(1)外部經濟、產出和價格
貿易前的外部經濟
假設世界上僅有兩個國家:中國和美國。紐扣產業受外部規模經濟影響,呈現向下傾斜的供給曲線。在無貿易的情況下,中國紐扣的價格比美國低。
如果開放紐扣貿易,中國紐扣產業將會擴張,而美國紐扣產業將會收縮。中國產出增加,成本會大大下降;美國產出下降,成本上升。最後,所有紐扣產品將集中在中國生產,中國向世界供應紐扣。
紐扣集中生產效應使產出從Q1上升到Q2,紐扣價格從P1下降到P2。在任一國家,貿易使得紐扣價格比之前更低。
(2)外部經濟和貿易模式
世界貿易中,一國工業產品比另一國工業產品成本更低,原因:①比較優勢——技術和資源的潛在差異。②外部規模經濟下,歷史的偶然決定了專業化模式及產業貿易。
假設中國由於歷史原因,首先建立了紐扣行業。起初,世界紐扣均衡位於點1,中國產量為每年Q1單位,價格為P1。假如越南可以供給世界市場,均衡點會移動到點2。然而,假如起初越南不生產,則Q=0時,任何單個的越南公司在考慮生產紐扣時成本為C0,該成本位於中國行業生產的紐扣價格之上。所以儘管越南有可能比中國生產紐扣更便宜,但是由於中國開始得更早,從而可以掌控這個行業。
因此,外部經濟可能對於歷史偶然因素決定誰生產起到巨大作用,甚至當缺乏比較優勢時可以通過已經建立的專業化模式得以持續。
(3)外部經濟下的貿易及社會福利
外部規模經濟導致的貿易所得超過比較優勢,但先建優勢不能保證正確的國家可以通過外部經濟生產產品。以外部經濟為基礎的貿易可能會使得一國的福利水準比沒有貿易時下降。
開放貿易時,瑞士有先建優勢,世界市場均衡價格為P1,泰國由於初始成本為C0,大於P1,故不進行生產,只從瑞士進口手錶。
不開放貿易時,泰國自給自足,國內市場均衡價格為P2,小於P1。
所以貿易後泰國國家福利比貿易前惡化了。
(4)動態收益遞增
源於知識積累的外部經濟生產成本取決於經驗,這種經驗一般用該行業迄今為止的累積產量來衡量。通常用學習曲線來描述累積產量與成本的關係。由於從生產中獲取的經驗對成本的影響,學習曲線會向下傾斜。隨著時間的流逝,累積產量會不斷增加,成本也因而下降。這種成本隨著累積產量而非當前勞動生產率下降的情形就是動態收益遞增。
動態收益遞增也存在先建優勢。
動態收益遞增潛在地支援保護主義:假如一國只要有更多的生產經驗就可以生產出成本足夠低的商品來出口,而目前苦於缺乏經驗,生產出來的產品缺乏競爭力,這樣的一個國家完全可能會為了增進社會長期福利,通過補貼來鼓勵該產品的生產或排除外來競爭以保護該行業直到它能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
幼稚工業論:認為通過暫時性的保護能夠使得落後產業獲取生產經驗的觀點。
第八章 全球經濟中的公司:出口決定、外包與跨國公司
1.內部規模經濟:單位產品成本取決於單個廠商的規模而非其所在的行業規模。
內部規模經濟意味著公司產出增加,平均成本降低。在存在內部規模經濟的行業中,大廠商比小廠商更具有成本優勢,就形成了不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
在不完全競爭市場,廠商可以影響產品價格,只有通過降價才能出售更多商品。這種情形通過兩種方式發生:①當僅有少數主要廠商生產一種特定產品時;②當每個廠商與競爭對手相比產品存在差異時(消費者認為)。
不完全競爭市場的結果是:存活廠商數量被大幅削減或廠商必須從事與競爭對手存在明顯差異化的產品的生產。每家廠商都是價格的制定者而不是價格的接受者。
最簡單的不完全競爭市場結構是完全壟斷:市場上僅有一個廠商,沒有任何競爭。
2.壟斷
(壟斷定價與生產決策)
一個具有壟斷地位的廠商的利潤最大化產量為QM:在產量QM上,邊際收益與邊際成本相等。與QM對應的價格為PM,壟斷利潤等於長方形的陰影面積,即等於價格與平均成本之差乘以產量QM。當P>AC時,廠商獲得壟斷利潤。
3.壟斷競爭
壟斷競爭模型中,關鍵性假設:第一,每個廠商均能生產與競爭對手有差異的產品;第二,每個廠商都把競爭對手的價格作為既定價格,即它不考慮自己的價格對其他廠商價格的影響。
需求曲線:Q = S [1/n – b( P – P )]
含義:如果所有廠商制定相同的價格,則每家分享1/n的市場份額。價格高於其他廠商平均水準的廠商只能擁有較小的份額;相反,價格定得低於平均水準的廠商,則能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1)廠商數與平均成本。平均成本取決於市場規模和行業中的廠商數,
即AC=F/Q+c=(n*F/S)+c
(2)廠商數與價格
利潤最大化時,MR=P-Q/(S*b)=c,整理得,P=c+Q/(S*b)。當所有廠商制定同樣的價格時,各自的銷售量為Q=S/n,則廠商數與定價的關係是P=c+1/(b*n)。
(壟斷競爭市場的均衡)
壟斷競爭市場中的廠商數以及各廠商的定價由兩個關係決定:一方面,市場中的廠商數越多,則它們的競爭越激烈,相應地,行業定價也較低。這一關係由PP曲線反映。另一方面,廠商數越多,各廠商的銷售量就越少,因而平均成本較高。這一關係用CC曲線表示。如果價格超過平均成本(PP曲線位於CC曲線之上),該行業就會盈利,更多廠商就會進入該行業;反之,若價格低於平均成本,該行業就會虧損,一些廠商自然就會退出該行業。當平均成本與價格相等時,即在PP曲線與CC曲線的交點E會形成均衡價格與廠商數。
4.壟斷競爭和貿易
(1)市場規模擴大的影響
CC曲線:AC = F/Q + c = n(F/S) + c
PP曲線:P = c + 1/(b*n)
(大市場的影響)
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張,各廠商能生產更多的產品,平均成本也隨之降低,CC曲線從CC1(小市場)下移到CC2(大市場)。結果是廠商數量增加,各種商品的價格下跌。
(2)從一體化市場中獲利
一體化市場能夠容納更多的廠商,且各廠商可以以更大的規模生產,以更低的價格進行銷售。
為了實現一體化帶來的好處,各國必須參與國際貿易。為了實現規模經濟,各廠商必須集中生產——要麼在本國,要麼在外國。然而,廠商必須在兩個市場同時銷售。最終,任何產品均只在一國生產並出口到另一國。
一體化市場導致了產業內貿易:相似產品的雙向貿易。
5.廠商對貿易的反應:獲利者、受損者和產業績效
(1)生產者績效差異
廠商績效差異
(a)廠商1和廠商2的需求曲線和成本曲線。廠商1的邊際成本小於廠商2;c1<c2。所有廠商面臨相同的需求曲線和邊際收益曲線。相比廠商2,廠商1價格更低,產出更高。陰影面積代表兩個廠商的利潤(扣除固定成本以前)。廠商1比廠商2的經營利潤更高。
(b)經營利潤是廠商邊際成本ci的函數。隨著邊際成本增加,經營利潤降低。邊際成本超過c*的廠商無法獲得利潤,只能倒閉。
相比邊際成本更高的廠商,邊際成本更低的廠商可能:(1)設置較低的價格,但是在邊際成本上加價更高;(2)產量更高;(3)利潤更大。
(2)市場規模增大的效應
經濟一體化的獲利者和受損者
(a)所有廠商的需求曲線從D轉移到D’。它變得更平坦了,縱軸截距也變得更小了。小廠商的需求曲線向內旋轉而大廠商的需求曲線向外旋轉。本質上,競爭加劇的影響是小廠商占主導,市場規模擴大的影響是大廠商占主導。
(b)邊際成本ci不同的廠商,需求改變對其經營利潤的影響。邊際成本位於初始值c*及現值c*’之間的廠商被迫退出市場。邊際成本最低的廠商因經濟一體化獲利,利潤增加。
市場規模增大使低成本廠商興旺,利潤和市場份額增加,與此同時,高成本廠商份額收縮,而擁有最高成本的廠商退出。這種組成變化意味著由於生產集中于高效的(低成本)廠商,產業整體生產率增加。
6.貿易成本和出口決定
與國家邊界相關的貿易成本會大幅度地減少貿易,一個主要原因是:願意以及有能力跨越邊界進行銷售的公司數量減少了。另一原因是貿易成本也減少了公司跨越國界對消費者的出口銷售。貿易成本減少了所有廠商的出口利潤。對部分廠商而言,利潤的減少會使出口沒有利潤。
貿易成本下的出口決定
(a)廠商1和廠商2均在國內(本國)市場生產。
(b)僅廠商1選擇出口到國外市場。在貿易成本t下廠商2沒有利潤。
成本最低的廠商,ci≤c*-t,可以出口;成本較高的廠商,c*-t≤ci≤c*,仍然為國內市場生產,但並不出口;成本最高的廠商,ci≥c*,在兩個市場都不能盈利,於是退出。
7.傾銷
出口廠商在國外出口市場面臨較高的邊際成本:c1+t,設PX為國內市場價格,PD為國外市場價格。故出口廠商在出口市場設置更低的加價PX-(c1+t),在國內市場設置加價PD-c1。這意味著PX-t<PD,出口廠商在出口市場比在國內市場採取更低的出口價格。出口廠商被認為傾銷。
8.跨國公司和外包
當本國廠商購買國外廠商超過10%的股份,或在國外建立新的生產設備時,這種投資被稱為對外直接投資(FDI)。其中本國廠商購買國外廠商超過10%的股份被稱為棕地對外直接投資(Brownfield FDI)(或跨界並購);在國外建立新的生產設備被稱為綠地對外直接投資(Greenfield FDI)。
分支機搆的生產活動主要劃分成以下類型:(1)分支機搆在世界其他地方重複(母公司在國內設施中從事的)生產過程;(2)產業鏈被分解,部分生產程式轉移到附屬機構所在地進行。
第一類被稱為水準型對外直接投資(Horizontal FDI);第二類被稱為垂直型對外直接投資(Vertical FDI)。
水準型FDI主要發生在發達國家之間,即母公司和附屬機構均在發達國家。水準型FDI產生的原因是將生產設置在公司大客戶總部附近,貿易和運輸成本在水準型FDI的決定中起重要作用。
公司對出口與FDI的選擇包含了在單位出口成本t和建立附加生產設備的固定成本F之間的權衡。如果公司在國外市場出售Q單位,出口相關的總貿易成本為Q*t;與固定成本F進行比較。假如Q>F/t,出口很昂貴,FDI是利潤最大化選擇。
FDI的規模臨界值總結了臨近—集中權衡:更高的貿易成本和較低的固定生產成本都有利於降低FDI臨界值
垂直型FDI主要是由國家之間的生產成本差異引起的(部分生產程式可以在其他地區進行)。國家之間的成本差異是由比較優勢造成的。另一方面,垂直型FDI也依賴於開設國外分支機搆的固定成本的規模臨界值。只有運營規模超過臨界值的公司會選擇垂直型FDI。
第九章 貿易的政策工具
1.關稅的基本分析
關稅:對某種進口商品所徵收的稅款,是最簡單的貿易政策。
從量關稅:對每單位進口商品徵收固定的稅額。
從價關稅:按進口商品的價格收取一定比例的稅收。
2.供給、需求以及單一行業內的貿易
假定有兩個國家——本國和外國,兩國都生產小麥,且小麥在兩國間的運輸成本為零。假定兩國貨幣之間的匯率根本不受任何貿易政策的影響,因此可以用本國貨幣作為兩國市場的計價基礎。
(1)推導本國進口需求曲線
在價格P1,本國的進口需求量為D1-S1;若價格上升至P2,本國的進口需求量將降為D2-S2;在點PA,沒有貿易下的國內供給和需求相等。
隨著價格上升,本國消費者的需求量會減少,本國生產者的供給量會增加,導致進口下降。
(2)推導外國出口供給曲線
在點P1,外國可供出口的產品為S*1-D*1;在點P2,外國出口供給量上升為S*2-D*2;在點PA*。供給和需求在沒有貿易的情況下相等,出口供給量為0。
隨著價格上升,外國生產者的供給量會增加,外國消費者的需求量會減少,所以可供出口的產品也就增多了。
(3)世界市場均衡
因為本國需求-本國供給=外國供給-外國需求,整理得本國需求+外國需求=本國供給+外國供給,即世界需求=世界供給。
世界均衡價格由本國進口需求與外國出口供給相等時確定。
3.關稅的影響
關稅會使得本國的小麥價格上升至PT,外國的小麥價格降至PT*=PT-t。小麥的貿易量會從自由貿易時的QW減少至徵收關稅後的QT。當PT-PT*=t時,本國的進口需求正好等於外國的出口供給,對應的貿易量為QT。
徵收關稅會引起本國價格上升,外國價格下跌,總貿易量減少。
本國價格由PW到PT的增幅小於關稅t,其原因在於部分關稅體現在外國出口價格的下跌上,故這一部分關稅並沒有轉嫁給本國消費者。
特別地,當一個小國對進口商品徵收關稅時,它對這種商品的進口需求在世界總出口中所占份額小得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因此無法影響外國出口商品的價格,關稅會使得進口商品的價格上升幅度等於全部關稅額,即從PW升至PW+t。本國產量相應地會從S1上升到S2,而消費量會由D1降為D2。徵收關稅的結果是進口量下降。
當一國較小時,徵收關稅並不能使其進口的外國商品的價格降低。結果是,進口商品的價格從PW升至PW+t,進口需求量從D1-S1減少到D2-S2。
4.衡量關稅的保護程度
有效保護率=(VT-VW)/VW,VW是該部門在世界價格下的附加值;VT是實施貿易政策後的附加值。
5.消費者剩餘與生產者剩餘
(1)消費者剩餘:消費者在一次購買中願意支付的價格與實際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
每單位商品的消費者剩餘是實際價格與消費者願意支付的價格之間的差額。
消費者剩餘等於需求曲線之下,價格之上的那塊面積。
(2)生產者剩餘
生產者剩餘是供給曲線之上,價格水準之下的那塊面積。
(3)衡量關稅的成本與收益
關稅把國內價格由PW提高到PT,把外國出口價格由PW降至PT*。國內的生產會由S1擴張至S2,而消費會從D1下滑到D2。
國內生產者剩餘增加a,國內消費者剩餘損失(a+b+c+d),政府從徵收關稅中獲益,即政府收益=QT*t=(D2- S2)(PT- PT*),在圖中為面積(c+e)。
綜上,關稅的淨損失=b+d-e
關稅的淨損失可以表示為兩個用三角形面積衡量的損失,一個用矩形面積衡量的有抵消作用的收益。三角形表示由於關稅扭曲了消費和生產激勵動因而產生的效率損失,而矩形則代表由於關稅降低了外國出口價格而產生的貿易條件改善所得。
收益的大小取決於徵收關稅的國家迫使外國出口價格下降的能力。
關稅的社會福利淨影響
關稅的負面影響由三角形b和三角形d構成。第一個三角形(b)表示生產扭曲損失,這是由於關稅會導致國內過多地生產該種產品造成的;第二個三角形(d)表示本國的消費扭曲損失,來自因為關稅而造成的消費下降。由矩形e表示的貿易條件改善所得,它來自關稅造成的外國商品出口價格的下降。
特別地,在小國情形下,關稅無法對外國價格產生重要影響,面積e不存在,從而使關稅成本明顯超過其收益。
6.貿易政策的其他工具
(1)出口補貼
出口補貼提高了出口國本國商品的價格,但降低了這些產品在進口國的價格。
(2)進口配額
進口配額總會抬高進口商品的國內價格。
第十三章 國民收入核算與國際收支平衡
1.國民收入帳戶
(1)國民生產總值(GNP):一個國家的生產要素在一定時期內所生產並在市場上賣出的最終商品和服務的價值總量。
GNP可分為消費、投資、政府購買和經常帳戶餘額。
(2)國民收入(NI):在一定時期內由該國的生產要素獲得的收入。
(3)單邊轉移支付:一國的收入可能會包括外國居民的贈與。
國民收入=GNP-折舊+淨單邊轉移支付
若使GNP=國民收入,必須對GNP的定義做兩項調整:
①GNP不考慮機器和建築物在使用過程中由於磨損而引起的經濟損失,即折舊。GNP-折舊=國民生產淨值(NNP)
②淨單邊轉移支付包含在NNP之中。
(4)國內生產總值(GDP):度量一國境內的生產量的指標。
GNP=GDP+國外淨要素收入
2.開放經濟中的國民收入核算
(1)封閉經濟基本恒等式:Y=C+I+G(Y-GDP;C-消費;I-投資;G-政府購買)
(2)開放經濟的國民收入恒等式:Y=C+I+G+EX-IM(EX-出口值;IM-進口值)
(3)經常帳戶餘額(CA):一國出口的商品和服務與進口的商品和服務之差。
CA=EX-IM= Y-(C+I+G)
經常帳戶赤字:一國進口大於出口;經常帳戶盈餘:一國進口小於出口。
淨國際投資頭寸:一國對外資產與負債的差額。
(4)封閉經濟中的國民儲蓄:S=Y-C-G
而封閉經濟中Y=C+I+G,即I=Y-C-G,故S=I——封閉經濟中國民儲蓄一定等於投資。
封閉經濟中只能通過積累資本存量(I)進行儲蓄。
開放經濟中的國民儲蓄:S=I+CA
開放經濟既可以通過積累資本存量(I),也可以通過獲得外國財富(CA)來進行儲蓄。
(5)國民儲蓄可分為私人儲蓄和政府儲蓄兩部分。
私人儲蓄:Sp=Y-T-C ; 政府儲蓄:Sg=T-G
故國民儲蓄=Y-C-G=(Y-T-C)+(T-G)= Sp + Sg
因為開放經濟中的國民儲蓄:S=I+CA
故Sp =I+CA- Sg =I+CA-(T-G)=I+CA+(G-T)
政府預算赤字(G-T):度量政府通過借貸來為支出籌措資金的水準。
因為Sp =I+CA- Sg =I+CA+(G-T),故一個國家的私人儲蓄可以有三種形式:對國內資本的投資(I);從外國人那裡購買的財富(CA);購買本國政府新發行的債券(G-T)。
3.國際收支帳戶
(1)國際收支帳戶:對經常帳戶的組成以及相關金融業務的詳細記錄。一國的國際收支帳戶,記錄的是該國對外國的支付和從外國獲得收入的情況。
任何導致從外國人那裡獲得收入的交易,都記入國際收支帳戶的貸方;任何導致對外國人進行支付的交易,都記入國際收支帳戶的借方。
(2)三種類型的國際交易記入國際收支帳戶:
①涉及商品和服務的進出口,記入經常帳戶的交易。
②涉及金融資產買賣的交易,記入金融帳戶的交易。
③其他導致財富在國家間進行轉移的活動,記入資本帳戶的交易。大多數情況下,它們是由非市場活動帶來的,數量很小。
(3)國際收支恒等式的基本平衡
經常帳戶餘額+資本帳戶餘額=金融帳戶餘額
第十四章 匯率和外匯市場:一種資產方法
1.匯率和國際交易
匯率:一國貨幣用另一國貨幣表示的價格。
匯率標價方法:①直接標價法(美式標價法):外國貨幣的美元價格(例如1人民幣=X美元);②間接標價法(歐式標價法):美元的外國貨幣價格(例如1美元=X人民幣)
匯率的變動被稱為貶值或升值。英鎊相對于美元的貶值,即為英鎊的美元價格下降;英鎊相對于美元的升值,即為英鎊的美元價格上升。
在其他條件相同時,一國貨幣的升值,會使出口商品的相對價格上升,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下降;貶值則會使出口商品的相對價格下降,進口商品的相對價格上升。
2.外匯市場
(1)參與者
外匯市場的主要參與者包括:商業銀行、從事國際貿易的公司、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中央銀行。
(2)即期匯率和遠期匯率
即期匯率:交易雙方同意交換銀行存款,並立即交割,這時發生的交易被稱為即期交易,這種即期交易的匯率被稱為即期匯率。
遠期匯率:指定在未來的一個時間上交割,這種交易中所報的匯價被稱為遠期匯率。
3.外匯資產需求
(1)影響銀行外匯存款需求最主要的因素是對存款未來價值的評價。外匯存款的未來價值取決於兩個因素:①這種外匯存款的利率;②相對於其他貨幣,該貨幣的預期匯率變動。
(2)資產和資產收益
資產的預期價值與目前購買這一資產所支付價格之間差額的百分比,等於在一定期限內的預期收益率。
預期實際收益率:用一些具有廣泛代表性的、儲蓄者經常購買的商品作為標準來計量資產價值進而計算出的收益率。
(3)風險和流動性
除了收益之外,儲蓄者主要關心資產在兩方面的特徵:一是該資產的風險,即對儲蓄者財富貢獻的易變程度;二是該資產的流動性,即可以被賣掉或用來與商品進行交換的方便程度。
(4)利率
利率:借出1單位的某種貨幣一年可以獲得的該種貨幣數量。
(5)匯率和資產收益
4.匯率和資產收益計算的簡單法則
歐元存款的美元預期收益率:歐元匯率與美元相對于歐元的預期貶值率之和,即
R€ + (Ee$/€ – E$/€)/E$/€
美元存款和歐元存款的預期收益率之差,即R$ – (R€ + (Ee$/€ – E$/€)/E$/€ )
5.外匯市場均衡
(1)利率平價:基本均衡條件
當所有的貨幣存款都提供相同的預期收益率時,外匯市場處於均衡狀態。用相同貨幣衡量的任意兩種貨幣存款的預期收益率相等的條件下,被稱為利率平價條件。這一條件意味著,外匯存款的潛在持有者把所有的外匯存款都視為有同等意願持有的資產。
美元存款與歐元存款之間的利率平價:R$ = R€ + (Ee$/€ – E$/€)/E$/€ ,預期收益率相等。
(2)當前匯率變動如何影響預期收益
在其他情況相同時,本國貨幣的貶值會降低外匯存款的預期本幣收益率;反之,本幣的升值會使外匯存款的預期本幣收益率上升。
(3)均衡匯率
美元/歐元均衡匯率的決定
在點1,外匯市場達到均衡,美元和歐元的美元收益率相同。
6.利率、預期和均衡
(1)利率變動對當前匯率的影響
美元利率上升的影響 歐元利率上升的影響
美元存款利率上升引起美元升值,歐元存款的預期美元收益率上升。
歐元存款利率上升引起歐元升值,歐元存款的預期美元收益率不變。
結論:當其他條件都相同時,一種貨幣存款利率上升,會使該種貨幣相對於外國貨幣升值。
(2)預期變動對當前匯率的影響
當其他條件相同時,預期匯率的上升會使當前的匯率上升;同樣,預期匯率的下降會使當前的匯率下降。
第十五章 貨幣、利率和匯率
1.貨幣總需求
(1)決定貨幣總需求的三個主要因素:
①利率。當其他條件相同時,貨幣需求量隨利率上升而下降。
②價格水準。經濟中的價格水準,是指以貨幣度量的一籃子典型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如果價格水準上升,人們將傾向持有更多的貨幣,貨幣需求量上升。
③實際國民收入。當實際國民收入(GNP)增加時,經濟中有更多的商品和服務被出售。在給定價格水準下,實際交易量的增加會使貨幣需求隨之增加。
Md = P x L(R,Y),L(R,Y)的值會隨R上升而降低,隨Y上升而增加。
(2)
實際貨幣總需求與利率
實際貨幣需求是一條向下傾斜的曲線。對於任何給定的實際收入水準Y,實際貨幣需求量會隨著利率的下降而增加。
當利率一定時,實際收入增加使實際貨幣需求量增加,貨幣需求曲線向外移動。
2.均衡利率:貨幣供給和貨幣需求的相互作用
(1)貨幣市場均衡
貨幣市場均衡條件:Ms = Md ,即Ms/P = L(R,Y)
假設價格水準P和產出Y不變,則均衡利率為實際貨幣總需求與實際貨幣供給相等時的利率。
貨幣市場在點1達到均衡,實際貨幣總需求與實際貨幣供給相等,均衡利率為R1。
(2)利率和貨幣供給
給定價格水準P和實際收入水準Y,貨幣供給增加使利率下降。
(3)產出和利率
給定貨幣供給Ms/P,實際收入(產出)增加使利率上升。
3.短期貨幣供給和匯率
(1)美國貨幣市場與外匯市場的同時均衡
在點1,美元的預期收益率與歐元存款的預期收益率相等,利率平價存在,E$/€是均衡利率。
(2)美國貨幣供給與美元/歐元匯率
最初美國貨幣市場在點1達到均衡,當美聯儲增加美元貨幣供給,美元利率下降,外匯市場上美元貶值,外匯市場在2‘達到均衡。
結論:一國貨幣供給的增加會使該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貶值。
(3)歐洲貨幣供給與美元/歐元匯率
最初美國貨幣市場在點1達到均衡,歐洲貨幣供給的增加會使歐元匯率下降,歐元相對于美元貶值。但歐洲貨幣供給的變動並沒有對美國貨幣市場的均衡產生影響,美國貨幣市場仍在點1保持均衡。
4.長期貨幣、價格水準和匯率
經濟的長期均衡是指在向充分就業狀態的調整過程中,如果不出現新的經濟震盪,經濟最終可以達到的狀態。
(1)貨幣和貨幣價格
長期:Ms/P = L(R,Y),P、Y和R在一定時期內可以變動。當貨幣市場處於均衡,所有生產要素均被充分利用時,如果貨幣供給、貨幣總需求函數、長期的利率和產出保持不變,那麼價格水準也會保持不變。當其他條件不變時,一國貨幣供給的增加,將使該國價格水準同比例提高。
經濟依據:貨幣需求本質上是對實際貨幣持有量的需求,如果R和Y(實際貨幣需求L(R,Y))保持不變,那麼Ms增加並不會改變實際貨幣需求。但是,如果實際貨幣總需求不變,則只有當實際貨幣供給保持不變時,才能使貨幣市場仍然保持均衡。為了使實際貨幣供給Ms/P保持不變,P必須與Ms同比例變化。
(2)貨幣供給變動的長期影響
貨幣供給的永久性增加,將使價格水準的長期值相應地增加。尤其是當經濟最初處於充分就業狀態時,貨幣供給的永久性總結,最終將使價格水準同比例上升。因此,貨幣供給的變動對長期利率R或實際產出Y沒有影響。
(3)長期中的貨幣和匯率
貨幣供給與價格之間存在明確的正向相關關係。如果把美國貨幣供給變為原來的一半,將最終使美元升值。由於用美元表示的美國所有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都將減少一半,儘管有50%的美元升值,但美國和外國的所有商品和服務的相對價格均保持不變。
結論:當其他條件相同時,一國貨幣供給的永久性增加,會使該國貨幣相對於外國貨幣在長期內產生相同比例的貶值;同樣,一國貨幣供給的永久性減少,會使該國貨幣相對於外國貨幣在長期內產生相同比例的升值。
5.永久性貨幣供給變動和匯率
假定:開始時經濟中的所有變數均處於長期水準,而且當經濟對貨幣供給變動調整時產出保持不變。
短期(圖(a)),美國名義貨幣供給增加,實際貨幣供給增加,利率下降,均衡點由點1移至點3。由於貨幣供給的增加是永久性的,人們便會預期所有商品(包括歐元)的美元價格都會長期上漲。由R$ = R€ + (Ee$/€ – E$/€)/E$/€可知,Ee$/€上漲(美元的預期貶值)將會提高歐元存款的預期美元收益率,於是歐元的預期收益率曲線向右移動,最終均衡點位於點2。
長期(圖(b)),價格水準必然與貨幣供給同比例上升,故實際貨幣供給恢復到原來的水準(通過下降),長期均衡利率恢復到原來水準(通過上升)。在這一調整過程中,美元相對于歐元升值。若對匯率的預期在這一過程中不再變動,外匯市場會沿著變動過的歐元的預期收益率曲線移動,長期的均衡匯率比最初的均衡匯率要高。
美國貨幣供給永久性增加後各經濟變數變動的時間路徑
6.匯率超調
當貨幣供給增加之後,匯率的最初貶值會大於匯率的長期貶值。當匯率對於貨幣波動的即刻反應超過了長期反應時,我們稱之為匯率超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