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複習題
 
第六章
 
1. 說明摩擦性失業與結構性失業之間的差距。
【答案】摩擦性失業是由於工人找一份工作需要時間而引起的失業。找工作需要時間是由於找  工作者和空缺職位的資訊交流並不完全。
相反,結構性失業是指市場競爭的結果或者是生產技術改變而造成的失業,通常由於就業市場並不平衡,某些行業正擴張,另一些則衰退,造成部分工人失業。 結構性失業通常較摩擦性失業持久,因為失業人員需要再職業教育或是遷移才能找到工作。
 
摩擦性失業率+結構性失業=自然失業率
 
2. 對實際工資可能保持在使勞動供求均衡水準之上的原因給出三種解釋。
【答案】實際工資可能保持在使勞動供求均衡水準之上的原因有:最低工資法、工會的壟斷力
量和效率工資。
當最低工資法阻止工資降到均衡工資時會導致工資剛性。雖然大多數工人的工資高於最低工資,但對於一些工人,特別是不熟練和無經驗的工人,最低工資法使他們的工資高於均衡水平。這減少了對他們工作的需求量,結果導致供大於求產生失業。
工會的壟斷力量導致工資剛性,因為工會工人的工資並不是由供求均衡所決定的,而是由  工會領導人與企業經理之間的集體議價決定的。通常是最終的協議把工資提高到均衡水準以上, 並允許企業決定雇用多少工人。結果所雇用的工人數量減少了,就業率下降了,而結構性失業  增加了。效率工資理論認為高工資使工人的生產率提高。工資對工人效率的影響可以解釋,儘管存在超額勞動供給企業也不能削減工資。因為即使削減工資減少了企業的工資總額,也降低了工人的生產率和企業利潤。
 
3. 大多數失業是長期的還是短期的?解釋你的答案。
【答案】這取決於如何看待長短,大多數失業者既可以看作長期失業也可以看作短期失業。大多數失業持續的時間是短的;因為大多數失業者會很快找到工作。另一方面,大多數失業周數要歸因於長期失業者。根據定義,長期失業者並不能很快找到工作,因此,他們會在失業名錄上出現數周或數月。
 
 
4. 經濟學家如何解釋20 世紀 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高自然失業率?他們如何解釋90 年代自然
失業率的下降?
【答案】對於70 年代和 80 年代的自然失業率增長以及90 年代的下降,經濟學家至少提出了兩個假說來解釋:第一個解釋強調了美國勞動力構成的變動。由於二戰以後的嬰兒潮,70 年代年輕工人的數量劇增。年輕工人的失業率高,因此當嬰兒潮一代進入勞動力時,他們就提高了平 均失業水準。然後隨著嬰兒潮工人年齡增長,勞動力的平均年齡提高了,降低了90 年代的平均失業率。
第二個解釋是根據部門轉移的普遍性的變動。部門再配置量越大,離職率就越高,而且摩擦性失業水準也越高。20 世紀 70 年代和 80 年代初期,部門轉移的一個來源是國際石油卡特爾歐佩克引起的石油價格巨大波動;90 年代失業減少與石油價格穩定性的提高是一致的。
所有提出的解釋都是有道理的,但看來哪一種解釋本身都不是結論性的。
 
問題與應用
 
1. 用你自己作為勞動力的經歷回答下列問題:
A、 當你和你的朋友找到一份兼職工作時,一般需要幾周?在你找到一份工作後,一般能持續多少周?
B、 根據你的估算,計算(按每週的比率)你的就業率f 與你的離職率s。(提示:如果f 是就
業率,那麼,平均失業的時間長度就是1/f)
C、你所代表的人群的自然失業率是多少?
【答案】
A、在以下的例子裡,假設在本學年中你找到一份兼職工作,平均花費2 周找到。同樣我們假設這份典型工作持續一學期,或者12 周。如果花費兩周來找工作,那麼以周數計算的就業率為 f = (1份工作 / 2周) = 0.5份工作 / 周
B、如果工作持續12 周,那麼以周樹計算的離職率為s =(1份工作 / 12周) = 0.083份工作 / 周
C、本章我們學到,自然失業率的計算公式為U/ L = s /( s + f ) ,U 為失業人數,L 為勞動力數量。
代入 f 和 s 的數值得 (U/ L) = (0.083 /(0.083 + 0.5)) = 0.14
因此,如果平均花費2 周找到一份可以持續12 周的工作,那麼這個人群中的自然失業率為14%。
 
2. 在本章中我們說明了穩定狀態失業率是U/L =s/(s + f ) 。假設失業率開始時並不在這個水 平上。失業率將如何隨時間變動並達到這種穩定狀態。
【答案】失業率會隨時間變動並達到穩定狀態,  處於穩定狀態時失業率等於自然失業率
1) 如果失業率高於自然失業率)那麼:失業率下降。
2) 如果失業率低於自然失業率)那麼:   失業率上升。這一過程一直持續到失業率達到穩定狀態。
 
3. 某個集體宿舍的居民收集了以下資料:居住在這個集體宿舍的人可以分為介入一種關係, 或沒有介入。在介入關係的人中,每月有10%的人打破他們的關係;在沒有介入的人中, 每月有 5%的人介入關係。居民中沒有介入的穩定狀態比例是多少?
【答案】設該宿舍中介入的人數為I,沒有介入的為U,總人數為 T=I+U。在穩定狀態介入的總人數不變。為了達到穩定狀態,我們需要最新的沒有介入的人數,(0.10)I,等於剛好轉變為介入的人數(0.05)U。即:
(0.05)U =(0.10) I = (0.10)(T-U )
因此U/T=2/3
即 2/3 的人沒有介入。
 
4. 假設國會通過了使企業更難解雇工人的立法(一個例子是法律要求向被解雇的工人支付離職金)。如果這項法律不影響就業率而降低了離職率,自然失業率會如何變動?你認為這項立法不影響就業率有道理嗎?為什麼有或沒有?
【答案】
如果新的法案降低了離職率但不影響失業率,那麼自然失業率將下降。
然而,各種原因表明新法案將降低就業率。首先,提高解雇成本將使企業在雇用工人時更加謹慎,因為對於不適合的工人公司將更難解雇。其次,如果求職者知道新的法案將使他們在一個工作中工作更長時間,那他們也會更謹慎的挑選工作。如果就業率下降足夠多,那麼新法案將提高自然失業率。
 
5. 考慮一個有以下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經濟:image,這個經濟有1000 單位資本和 1000 單位工人的勞動力。
(1)、得出描述這個經濟中勞動力需求作為實際工資和資本存量函數的方程式(提示:複習第三章附錄)。
(2)、如果實際工資可以調整到使勞動力供求均衡,那麼實際工資是多少?在這一均衡狀態,就業量、產出量、產出和工人所賺到的總工資量是多少?
(3)、現在假設國會關注工人階級的福利,通過一項法律要求企業向工人支付1 單位產品的實際工資。這種工資與均衡工資相比較如何?
(4)、議會不能指定企業以規定的工資雇用多少工人。給定這個事實,這種法律有什麼影響?特別的,就業、產出以及工人賺到的總收入會發生什麼變動?
(5)、國會能成功地實現説明工人階級的目標嗎?請解釋。
(6)、你認為這種分析為考慮最低工資法提供了一種好方法嗎?為什麼是或不是?
【答案】
bandicam 2020-11-19 14-01-32-076.jpg
 
6. 假設一個國家經歷了生產率下降——這就是說,對生產函數的不利衝擊。
A、勞動需求曲線會有什麼變動?
B、如果勞動力市場總處於均衡狀態,生產率的這種變動會如何影響勞動力市場——這就是說, 會如何影響就業、失業以及實際工資?
C、如果工會阻止了實際工資下降,生產率的變動會如何影響勞動力市場?
【答案】
A、勞動需求曲線由企業所面臨的勞動的邊際產量曲線給出。如果一個國家經歷了生產率的下降,那麼勞動需求曲線將向下移動,如圖6-1,如果勞動效率降低,那麼在任何給定實際工資下,企業對勞動的需求都會降低。
bandicam 2020-11-19 14-05-25-957.jpg
 
 
B、如果勞動力市場總是均衡,那麼假設勞動供給一定,一次對生產率不利的衝擊會導致實際工
資的下降而不會影響就業和失業,如圖6-2。
C、如果工會阻止了實際工資下降,如圖6-3 所示,就業人數降至L1,失業人數為 L-L1。
bandicam 2020-11-19 14-06-28-723.jpg
 
圖 6-3
本例說明了生產率變動對經濟的影響取決於工會對該變動相應的集體議價的作用。
 
7. 任何時間在任何城市中,總有一些有用的辦公空間是閒置的。這種閒置的辦公空間是未被利用的資本。你如何解釋這種現象?這是社會問題嗎?
【答案】辦公空間閒置問題與失業問題類似:我們可以用在分析失業中所用的概念來分析辦公
空間閒置問題。辦公空間閒置率:原來使用某辦公空間的企業離開,或者由於搬到其它辦公空  間,或者由於企業破產。辦公空間利用率:需要辦公空間的企業(剛開始創業或企業規模擴大) 尋找所需的空間。企業需要時間來尋找合適的辦公空間,不同企業需要不同的辦公空間,同樣, 由於對不同商品需求的波動,也存在“部門轉移”——在各行業或地區之間轉移。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CHUNGW 的頭像
    HCHUNGW

    HCHUNGW的部落格

    HCHUNG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