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說人話的統計學:一份遲來的邀請 | 壹年精選·協和八
原創 張之昊 協和八
其實一直想說
統計學家的世界我不懂……
但是
自從看了
協和八·說人話的統計學
許多疑惑終於得到了解答!
「說人話的統計學」系列由畢業於清華大學生物系、目前在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張之昊師兄創作。今天作者為大家帶來番外篇:
一份遲來的邀請
文 張之昊
協和八已經一歲了,而四個月來「說人話的統計學」這個欄目在一眾小編的威脅恐嚇——哦不好意思臺詞背錯了,好像應該是循循善誘——之下也碼了不少字數。
回顧
第 1 章 高屋建築看統計
你真的懂p值嗎?
做統計,多少資料才算夠?(上)
做統計,多少資料才算夠?(下)
提升統計功效,讓評審心服口服!
你的科研成果都是真的嗎?
見識資料分析的「獨孤九劍」
貝葉斯vs頻率派:武功到底哪家強?
然後突然想起來,好像還欠大家一篇像樣的序言(或者是更高大上一點兒的“發刊詞”?)。
於是,今天也就趁著給協和八慶生,趕緊來給大家交待一下「說人話的統計學」的前世今生,也順帶給未來的文章打個廣告吧!
我不是統計學專業的學生,至今為止拿過的學位裡也還沒有統計學的。
幾年前剛開始讀研究生的我,帶著對本科時必修的幾門統計課的些許印象,也未曾想過自己還會學更多的統計學,甚至多少有些覺得統計學不過是用來發發文章的小把戲而已。
可是,憑著一點模糊的興趣投入到了神經經濟學這個領域,我發現自己從此跟資料(而且是大量的資料)較上了勁。
於是在過去幾年裡,上了一些統計課,又翻了不少各式各樣的書,更少不了隨時“現學現賣”——把剛剛囫圇吞棗的東西在手上的數據上試用一番。
最開始這完全是出於實用的需要,但隨著知識和經驗的增長,我逐漸對統計學有了一點路轉粉的感覺,而後更是一發不可收拾。
今天我想了許久,對於我來說,統計學的魅力究竟在哪裡,卻始終沒有一個簡短程度讓我滿意的答案。
如果一定要說最重要的一點,我以為,統計學更多體現的是一種思想,一種透過現象看本質的思維。
在這個層面上,它遠遠超過了作為一個工具學科的價值,而有了值得反復咀嚼的哲學意味。
這也是我在過去的若干集文章中花費了許多篇幅講述統計學兩大流派——頻率學派和貝葉斯學派——的思想方法的原因。
我一直都很欣賞金庸老爺子《笑傲江湖》裡的一句話“無招勝有招”。
那些在實踐中使用的各種統計學檢驗,只是具體的“招式”,而真正關鍵的,是它們背後思考問題的方式。
不管三七二十一就糾結這些招式本身,往往會讓我們陷入細節的泥淖。
而如果我們理會了它們之間共通的思維,那麼無非就是根據眼前的問題見招拆招而已。
因此,在過去的幾個月裡,我帶著大家多走了一些登高望遠的路程,但我相信,將來我們回到具體而微的方法時,這段旅途會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風景。
寫作這個欄目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填補我眼裡統計學學習中的一個空缺。
我不是統計學家,自然不敢在汗牛充棟的統計學教材面前自稱有所突破。
然而,我發現統計學書往往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麼是能量爆滿,通篇符號和公式,要麼則是像教人烹飪的菜譜一樣,手把手無微不至,卻不能授人以漁。
然而,對於我們之間作為統計學使用者的大多數人,這兩種極端也許都不是最好的。
我希望這個專欄,能把各種統計學方法的數學直覺講得清楚、透徹、準確,但不拘泥於技術性的細節(這也是“說人話”的內涵),而不僅是教會大家在統計學軟體裡點擊哪個按鈕、關注輸出中的哪個數位。
與此同時,我也希望能在統計學的基礎上往外延伸,分享一些對定量科研方法的體會,以及對統計學結果的批判性審視。
至於這些目標是否都能達到,當然大家的評判才是最高標準,我熱切期待在評論板以及協和八公眾號後臺讀到大家的批評與建議。
那麼「說人話的統計學」未來會往哪裡走呢?
我們已經討論了統計學的一些核心理念,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我們將一起來研究幾項最常用的統計學工具,包括概率分佈、描述性統計量、t檢驗、卡方檢驗、回歸分析、方差分析、生存分析、非參數統計方法、多元統計學方法等等。
同時,我們還會穿插介紹一些相應的貝葉斯分析方法。
也許你在曾經的統計學課程中已經瞭解過其中的一些,但我期待你再次讀到它們時,能發現新的精彩。
未來的旅程,希望一直有你們的陪伴。
編輯:燈盞細辛